附睾肿瘤(tumor of epididymis)比较少见,约占男性生殖系肿瘤的2.5%。大部分为原发性肿瘤,少部分为继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多为阴囊内其他组织肿瘤直接浸润所致,也可为前列腺癌逆行转移或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扩散所致。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多数,尤其以附睾腺瘤样瘤为多见。

附睾良性肿瘤有附睾腺瘤样瘤、附睾血管瘤、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附睾囊肿、附睾纤维性假瘤、附睾囊性淋巴管瘤和附睾平滑肌瘤。附睾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多单发生于一侧,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最常发生于尾部,其次为头部;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生长缓慢,可仅有轻微疼痛或根本没有疼痛,因此容易误诊为附睾结核、精液囊肿、慢性附睾炎等。

附睾腺瘤样瘤

附睾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 of epididymis)因其来源于附睾鞘膜的间皮组织,故又称附睾间皮瘤(mesothelioma of epididymis),是附睾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约占附睾肿瘤的30%。

一、病理

肉眼上看肿瘤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偶尔可见黄色区域。镜下病灶为乳头状,见腺样组织偶尔有小囊腔,瘤细胞为圆柱状或立方上皮,呈实性细胞索排列,胞质丰富,细胞质内有嗜酸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二、临床表现

附睾腺瘤样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多见。多见于附睾尾部,两侧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可数年不见增大,多为偶然或体检发现。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般在1.5~3.0cm之间,表面光滑,与睾丸分界清楚,部分可呈囊性感,有的可在睾丸鞘膜生长而伴有睾丸鞘膜积液。B超显示为附睾内可见实性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组织相比表现为低、中或高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瘤体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显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睾腺瘤样瘤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容易误诊为附睾结核、精液囊肿、慢性附睾炎等阴囊内容物疾病,B超可清楚的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附睾肿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确诊主要依据为病理组织学检查。

四、治疗

附睾腺瘤样瘤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可在局麻或腰麻下行附睾切除术,未婚或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可行单纯瘤组织切除术。预后良好,一般无复发。

附睾血管瘤

附睾血管瘤(hemangioma of epididymis)比较少见。是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局部血管畸形及发育障碍有关。

一、病理

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大多呈囊性,壁厚约0.1~0.2cm,内容物为咖啡样或血样液体。

二、临床表现

附睾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表现为在附睾尾部可触及生长缓慢的囊性肿块,肿块挤压可缩小,透光实验呈阳性,肿块与阴囊壁一般无粘连,阴囊偶有轻微下坠或不适感。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睾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注意与精液囊肿和淋巴管瘤相鉴别。

四、治疗

附睾血管瘤一般行单纯附睾切除即可,手术效果满意。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of epididymis)为附睾肿瘤中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比较少见,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病变,有家族发病倾向。

1. 病理

肿瘤肿块灰白色,包膜完整,切面淡红,为实质性、多囊性或海绵状。镜下肿瘤有三种基本结构:①有较多的乳头形成,突入囊腔,乳头以纤维血管性间质为中心,由单层或双层的立方形、低柱状或高柱状上皮被覆,细胞核无异型性;②存在扩张的导管和小囊肿,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③有致密的纤维性间质,可伴有玻璃样变性。特征性改变为扩张的附睾输出管内见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具有透明细胞质的柱状细胞。

2. 临床表现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患者临床症状为无痛性阴囊肿块,病程进展缓慢,多为无意中或体检时被发现,可伴有阴囊酸胀、下坠以及不适感。肿块多位于附睾头部,单双侧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性功能活跃期。肿块触诊质地囊性偏韧,表现光滑,可有压痛,边界清楚。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病理学检查是唯一确诊方法。由于本病以透明细胞为主,且在免疫学上与肾透明细胞癌特点相似,故临床上应注意与肾癌转移灶相鉴别。

4. 治疗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附睾部分切除术,一般预后较好。

附睾囊肿

附睾囊肿(epididymal cyst)又称精液囊肿(spermatocele),好发年龄为20~40岁。该病不常见于小孩,但母亲妊娠期用过己烯雌酚的小孩多发。有报道表明,5%的男性有附睾囊肿,曾暴露于己烯雌酚的男性中,附睾囊肿发生率可达21%。本病是否影响生育暂无定论。

一、病理

附睾头明显可见的多发性囊肿及无精子存在于附睾头的隐蔽性微小囊肿,在附睾头均表现为黄色结节,病理切片上这些结节是由睾丸输出管扩张造成的,管内为混浊的奶油样物,输出管推动了正常迂曲的表面,管壁为一单层无纤毛的细胞,细胞内可见脂褐质色素增多,这些管的扩张与大体标本上的结节一致。管内奶油样物质主要包括以下成分:正常精子、单核细胞、退变的精子以及碎片。单核细胞胞浆丰富呈泡沫样,细胞质中常可见变性的精子以及棕黄色脂褐质色素,提示单核细胞有吞噬作用。在变性的碎片常可见胆固醇裂痕,提示这些碎片原来含有丰富的胆固醇。附睾管结构正常但均无精子存在,对有以上病理改变者应考虑为Young综合征可能。

二、临床表现

附睾囊肿患者常无明显症状,一般多发现阴囊内肿块来就诊,部分患者有附睾炎病史,表现为阴囊内肿块逐渐增大,伴有阴囊坠胀感。触诊可及囊性肿块,透光实验阳性。B超可见附睾头部圆形液性暗区,位于睾丸实质之外,大部分无后壁回声增强。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附睾囊肿根据临床表现以及B超检查可以得出诊断,但是需与睾丸囊肿、Young综合征鉴别。睾丸囊肿B超可见囊肿多位于睾丸实质内,囊肿后方多伴有后壁回声增强。Young综合征双侧附睾头增大或呈囊性,多局限于附睾头近端1~1.5cm,体尾部以及输精管无异常,与慢性呼吸道感染有关合并双侧附睾渐进性梗阻所致的无精子症。

四、治疗

保守治疗:附睾囊肿多为良性病变,一般认为无症状的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可观察等待,定期行B超检查。

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附睾囊肿首选手术治疗,囊肿位于局部者可行囊肿切除术,囊肿涉及全附睾时行附睾切除术。双侧附睾囊肿引起不育者或术后仍不能生育者可行辅助生育治疗。

附睾纤维性假瘤

附睾纤维性假瘤(epididymal fibrous pseudotumor)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并非是真性肿瘤,而是以纤维组织或胶原组织增生伴有透明样变性的良性病理过程。常继发于外伤或炎症之后,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所致血肿或炎症机化有关。

一、病理

附睾纤维性假瘤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具有特异性,镜下早期表现为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纤维较少,其间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偶有淋巴滤泡形成;继续发展表现为多量的胶原纤维,而且胶原纤维有较多的透明样变性,而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较少,部分病例的病灶内可见钙化或骨化形成。

二、临床表现

附睾纤维性假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为高峰年龄,临床症状以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为主,可伴有酸胀或下坠感,常无意或在体检中发现,多为单发,好发于附睾尾部;触诊可发现患侧附睾肿块且附睾增大,可触及多个结节,边界清楚,表明不光滑,质硬,可有压痛。阴囊B超显示附睾肿块实质性结节回声,形态欠规则,分界清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睾纤维性假瘤临床表现无特意性,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诊。本病需与附睾腺瘤样瘤以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鉴别,腺瘤样瘤不仅可发生在附睾,也可在睾丸鞘膜生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以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肿瘤性病变,好发于青少年,具体病因不明,好发于肺及肺外许多部位,临床表现以发热、体重减轻、疼痛以及肿块为主。

四、治疗

附睾纤维性假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附睾切除术,若发现附睾、睾丸白膜、鞘膜多发性结节则应行患侧睾丸附睾切除术,一般预后可。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epididymal cystic lymphangioma)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疾病,囊性淋巴管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淋巴管的先天性畸形或发育障碍。附睾囊性淋巴管瘤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可能是手术、放疗或感染后淋巴管梗阻基础上发生的病变。

一、病理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肉眼外观呈圆形或分叶囊状,切面可见囊性半透明的不规则组织,边界清楚,囊壁光滑,囊内有大量黄色澄清液体。镜下可见淋巴管极度扩张,囊壁薄由结缔组织纤维构成,血管分布少,管壁有局灶性突起,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囊腔内容物是淋巴液而不是血液。

二、临床表现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多是以阴囊内逐渐增大的包块而就诊,可有坠胀感。触诊可及附睾肿块,质偏硬,有压痛。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检查。B超可见附睾内强弱不均匀的囊实性混合结构,其内可见不规则较强回声斑条,对判断是否合并出血或感染有重要价值。主要与精液囊肿相鉴别,精液囊肿患者也可表现为无痛性包块,有明显囊性感,透光实验阳性,囊肿穿刺液呈乳白色,镜下可见到不活动的精子、脂肪小体等。

四、治疗

附睾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附睾切除,一般预后尚可。

附睾平滑肌瘤

附睾平滑肌瘤(epididymal leiomyom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附睾良性肿瘤,平滑肌瘤的组织来源可能与中肾管的残余或血管平滑肌有关,也有学者提出炎性假瘤学说,主要依据为此类患者中常伴有附睾炎病史。组织学上平滑肌纤维排列方向不规则,平滑肌纤维束间可见明显玻璃样结缔组织等。

一、病理

肉眼观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不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多呈嫩肉色;镜下见肿瘤组织由分化较好的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呈梭形,细胞质丰富,边界清楚,细胞核呈柱状,两端钝圆,核分裂象可见,肿瘤细胞聚集成束,呈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排列。

二、临床表现

附睾平滑肌瘤好发于30~40岁壮年,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病,多为孤立性肿块,常发生在附睾尾部,肿块生长缓慢,无特殊的临床症状;触诊肿块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硬而有弹性,边界清楚,多数患者合并有睾丸鞘膜积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睾平滑肌瘤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术前诊断很困难,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彩超对此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声像图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与附睾组织形成回声对比增高,不弥散,血供丰富。附睾平滑肌瘤应与以下附睾疾病相鉴别:

附睾结核:附睾结核病程比较长,多有身体其他部位器官结核病史,超声表现为附睾增大,附睾部位可见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若附睾结节内散在小钙化斑伴声影,严重时与睾丸分界不清。

急性附睾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明显,可伴有压痛,超声检查为附睾体积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无包膜,彩色多普勒显示增大的附睾内血流丰富,血管增粗,但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附睾良性肿瘤而低于恶性肿瘤。

四、治疗

附睾平滑肌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单纯性肿瘤切除术,若与睾丸粘连过重可采取附睾睾丸联合切除术。一般预后尚可,切除彻底后很少复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