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管道的发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生殖道尚未分化阶段和②生殖道分化阶段。人类胚胎发育第6周,在中肾肾单位逐渐退化时,一部分靠近生殖腺的中肾肾单位仅发生中肾小体退化,而中肾小管却不退化,其原有中肾小体的那一端和生殖腺相连续。

在中肾管头端外侧的脏壁中胚层体腔上皮向间充质内凹陷,形成在体腔开口盲端的管,称中肾旁管(paramesonephric duct),又称Müller管。Müller管逐渐向尾侧伸长,首先在中肾管的外侧,当伸长到达骨盆时,从中肾管的腹侧面越过;向内侧尾侧伸长。左右中肾管尾侧部在身体正中相合并,其尾端连接在尿生殖窦的背面。其连续部位正好处于左右中肾管与尿生殖窦开口之间。中肾旁管左右合并后的尾端,并不在尿生殖窦开口,而是一实心的小窦,凸向窦壁,使窦内面形成一小隆起,称为Müller结节。这时就存在两对生殖管道;一对是通过中肾小管与生殖腺相连的左右中肾管,这是继承原来泌尿系的管道;另一是头端在体腔开口的左右中肾旁管。动物实验表明,中肾旁管的发生,必须有中肾管的诱导方可完成。

胎儿睾丸至少产生两种高活性生物活性物质,一种刺激中肾管分化发育成为男性生殖管道,这种激素就是雄激素;另一种则抑制中肾旁管的发育,并使其发生退化,这就是Jost因子。

人类胚胎发育第6周,中肾肾单位逐渐退化时,位于睾丸头侧的中肾小体退化消失,而中肾小管却不退化。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睾丸区域内一些肾小管某一侧变短,在进一步发育中,这些小管另一端与睾丸网索相接触,最后形成睾丸输出小管。位于睾丸尾侧的中肾小管叫旁生殖小管,这些小管能保持到第3个月末而不与睾丸网索相连,同时也失去与中肾管的连接。这些小管的残余总称为旁睾(paradidymis,parepididymis)。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