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为男性所特有,与男性特有的遗传性状密切相关。在人类46条染色体中,Y染色体是较小的一条,约含5.9×105kb的DNA,其中60%位于长臂Yq12,短臂约含1.3kb的DNA。Y染色体上95%的DNA为非重组区,其中很多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因此,Y染色体独特的单倍性决定了Y染色体上的基因微缺失或突变常产生Y连锁遗传效应。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精症、少精症或弱精症,从而导致不育。
1976年,Tieplolo和Zuffardi发现无精症患者有Y染色体长臂(Yq11)缺失,故称该部位为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目前认为控制精子生长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长臂远侧的常染色质区,该部位有无精子因子AZF,现已明确至少有3个精子生成部位(AZFa、AZFb、AZFc),分别位于Yq11的近端、中间和远端。AZFa区域内有USP9Y、DBY和UTY等与精子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AZFa发生缺失的频率最低,但后果最严重。多数情况下发生整个AZFa缺失,表现为严重的少精症和单纯支持细胞综合征。AZFb区域内有RBMY、SMCY、EIF1AY和CDY2等候选基因,AZFc区域内有DAZ、CDY1等候选基因,AZFb和AZFb+c也表现为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无论是整个AZFba还是AZFb缺失,或者AZFb+c缺失,通过睾丸活检等手段获取精子的机会几乎为零。AZFc发生缺失的频率最高,情况也比较乐观,缺失者精子计数从无到正常,但通常伴有精子形态异常。欧洲生殖协会研究表明,因AZFc缺失导致的无精子患者采用ISCI等技术辅助生育效果一般比较好。但这些患者的男性后代也会发生AZFc缺失。
现已明确的Y染色体致病基因还有SRY基因和外耳道多毛基因等。SRY的表达决定了未分化性腺向睾丸分化,如果该基因点突变或缺失,将导致性腺发育不全。外耳道多毛基因将导致男性青春期开始外耳道长出2~3cm的丛状黑色硬毛。
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有争论。精子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估计有2000个基因参与调节,但绝大多数位于常染色体区,只有30个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并且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参与生殖以外的其他生理功能的调节。Y染色体上仅有几十个基因,在有丝分裂期间不能进行DNA的修复。因此,认为Y染色体发生缺失,比其他染色体显得容易。有学者提出Y染色体微缺失是一种随机事件,可能是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所致。有研究表明,Y染色体微缺失是由于基因重组造成的,这与Y染色体上有大量高度重复和回文序列特征有关。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437.html
已经观察到人类精子的数量、活力、形态为随季节的波动而变化,此外,人体的LH、血睾酮水平及性行也与季节的变化有关。上述变化认为主
人类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被定位于X染色体(Xql1.2-12),包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全长约90kb。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可导致雄激素
线粒体DNA(mtDNA)是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呈双链环状,一个线粒体中可有1个或几个DNA分子。精子mtDNA和体细胞mtDNA结构一样,但数量在精子
生殖细胞的凋亡出现于精子发生的全过程,包括睾丸胚胎发育期、青春发育期及性成熟期的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凋亡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生精
囊性纤维化转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是一个含有148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编
对男性不育所做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证实,因细胞遗传导常所致不育占2%~21%。男性相关染色体及基因的正常是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的基础。
精子发生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严密完整的生精调节网络调控下,特异基因在特定的时空秩序上,精密有序地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精子发生的任
人类男性的间期细胞,经过荧光染料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个发强荧光的小体,这个小体就是Y染色质,也称为Y小体或F小体。他由Y染
内分泌异常性不育的治疗旨在纠正存在的内分泌紊乱,以改善或恢复生精功能。治疗方法应根据不育症的病因、患者的生殖激素水平和精液
生殖激素测定及结果分析静态试验一、生殖激素测定生殖系统激素测定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前后经过生物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