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血管瘤

尿道血管瘤(hemangioma)极为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尿道镜下肿瘤呈深红色,扁平或隆起尿道黏膜,基底部广,质软。临床上以间歇性尿道滴血为主要表现,有时表现为尿道有血性分泌物、血精或性生活后终末血尿,滴血呈鲜红色,间歇性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无其他不适,肿瘤较大时可出现排尿困难。有时位于尿道口或舟状窝的血管瘤,在排尿时可翻出尿道口,排尿后又缩回尿道内。

根据尿道血管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电切、电灼、开放手术切除、放疗、注射血管硬化剂或选择性动脉栓塞等方法治疗。病变广泛者可分期处理。因本病容易复发,所以不论何种治疗方法,都必须彻底治疗,必要时行尿道成形术。

尿道囊肿

尿道囊肿(urethralcyst)十分罕见,病因可分为:①Littre腺,先天性者为在胚胎期,腺管发育异常,后天者多因炎症,最终导致尿道球腺的腺管发生梗阻,分泌的腺液积聚形成囊肿;②胚胎期,异位的尿道黏膜上皮细胞团增殖,中心空泡化,但未能与尿生殖道沟通,形成囊肿。尿道口旁的尿道旁管,开口于尿道口的边缘,如果管口发生封闭,即形成囊肿,称尿道口旁囊肿(parameatal cyst)。尿道囊肿可发生在尿道各部,一般直径仅有数毫米,表面光滑,囊壁菲薄而透明,囊内含有淡黄色液体,感染继发化脓。可为单发或多发。

尿道口旁囊肿在体表易发现和诊断,不影响排尿。深部较大的尿道囊肿可致不同程度的排尿梗阻和排尿困难。尿道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尿道囊肿行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深部经尿道电灼效果也较满意。

尿道平滑肌瘤

尿道平滑肌瘤(urethra leiomyoma)在尿道非上皮源性肿瘤中最常见,多发于20~50岁,女性为多见,约为男性的3倍,病因不清,可能与内分泌、妊娠有关。肿瘤可发生于尿道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尿道多见。肉眼观多呈圆形,表面光滑,质硬韧,界限清晰,小的肿瘤多呈广基底,大的可有蒂。肿瘤切面可呈红色、乳白色或嫩肉色。显微镜下见瘤组织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呈梭形,细胞质丰富,胞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少见核分裂象,瘤细胞聚集成束,呈编织状、旋涡状和栅栏状。

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无痛性肿块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少数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尿道滴血和性交不适等症状。本病最终需要依靠活检病理诊断,与尿道息肉、尿道乳头状瘤等相鉴别。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有复发。

尿道纤维瘤

尿道纤维瘤(urethral fibroma)极少见,在尿道良性肿瘤中最少见,男性比女性更少。临床表现为尿道内或尿道口肿物,肿瘤表面可有溃烂、分泌物,瘤体光滑,质硬,直径多在3cm以下,个别有体积巨大者。本病可有腹部不适、腹部坠胀等症状,也可有尿频、尿痛、性交不适等症状。病理检查瘤组织由纤维组织构成。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尿道毛囊漏斗瘤

毛囊漏斗瘤为朝向毛囊漏斗分化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女性,好发于头皮和颈部,发生在尿道者罕见,常需与浅表性基底细胞瘤鉴别。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