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non 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一种尿道炎,在临床上有尿道炎的表现,而在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病奈瑟菌,培养也无淋病奈瑟菌生长,其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

流行病学

非淋菌性尿道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极为常见,在很多国家,淋病的发病数逐渐下降,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生可以治愈的性病病例3.33亿例,其中衣原体感染8900万例,淋病6200万例,梅毒1200万例,滴虫感染17 000万例。同样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1993~1996年性病低危人群中衣原体感染率为5.6%(菲律宾),2.5%(越南),而在高危人群(从事非法性交易)中,感染率可达17.3%(菲律宾)。

我国报告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约有一半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据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报告,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近年呈较快增长势头,统计资料显示,1991~2000年,非淋菌性尿道炎年均增长43.8%,2000年报告病例241 016例,发病率19.33%,居性传播疾病的第二位;2001年报告病例253 116例,发病率20%,超过淋病占各种报告性病的首位。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有所差别,如性病门诊就诊者中为9%~12%,从事非法性交易妇女中为20%~60%。

病因

2002年英国泌尿生殖医学学会(AGUM)修订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诊疗规范》中的“病原学”部分指出,30%~5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引起,10%~20%由解脲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引起,1%~17%的病例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尚有不到10%的病例由单纯疱疹病毒、白念珠菌、细菌性尿路感染、尿道狭窄以及细菌性阴道病引起。像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尿道炎,不属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因为这一类尿道炎一般是不通过性途径传播。

发病机制

衣原体抑制宿主细胞代谢,溶解破坏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这些都会损害细胞。解脲支原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从宿主细胞膜吸取脂质与胆固醇,引起细胞膜损伤。解脲支原体在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如NH3对宿主细胞有急性毒性作用。解脲支原体细胞膜有磷脂酶,可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膜上底物,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诊断

临床表现

非淋菌性尿道炎好发于青年,25岁以下约占60%。男女均可发生,国内报告男性多于女性。潜伏期较淋病长,平均为1~3周。男女性患者症状不一样。

一、症状和体征

(1) 男性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

  1. 尿道分泌物:分泌物多为浆液性,较稀薄,量少。晨起首次排尿前或长时间不排尿可发现尿道分泌物结痂封住尿道口(即“糊口”)或污染了内裤。
  2. 尿道口红肿:体检时可发现尿道口红肿。
  3. 尿痛:多表现为尿道口瘙痒、刺痛或灼热感,时轻时重。但相对淋病而言,疼痛程度较轻。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因此,有相当多的患者在初诊时易漏诊。

(2) 女性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表现得不明显、不特异或无症状。多以宫颈为中心扩散到其他部位。

二、并发症

(1) 男性并发症

  1. 前列腺炎:多数患者开始即为慢性表现。症状有排尿不适,会阴部、腹股沟部及腰背部的酸胀感或轻微疼痛。急性期有较剧烈的排尿时疼痛感,并向尿道、阴囊和臀部方向放射。可合并有排尿困难和阴茎痛性勃起。直肠坠胀感明显。直肠指诊有前列腺不对称肿大、压痛、变硬或硬结。全身症状少见。
  2.  附睾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非淋菌性附睾炎。急性较少见,发生率约1%,常与尿道炎症状同时存在,以单侧多见。表现为附睾肿大、变硬,输精管增粗、触痛。慢性时,在附睾尾部可触及硬结和精索增粗。多可因性生活过度和酗酒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

(2) 女性并发症

  1. 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时表现为发热、头疼、食欲缺乏和下腹部疼痛,可同时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体检下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子宫体有压痛和活动受限,子宫体两侧可触及肿块;慢性时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和疼痛、腰酸及白带增多等。也可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增多等异常。体检子宫体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输卵管呈条索状。反复发作可引起输卵管阻塞出现不孕、异味妊娠及流产、早产和死胎等。
  2. 前庭大腺炎:在小阴唇和处女膜间的腺体开口处出现潮红、水肿和局部疼痛。严重时可有脓肿。反复发作可形成囊肿,体检能触及肿大的腺管及腺体。
  3. 直肠炎:可出现肛门瘙痒、疼痛和黏液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1. 直接涂片检查:分泌物和晨尿沉渣涂片染色镜检,每高倍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多于10个,而又找不到淋病奈瑟菌。
  2. 病原体培养:取分泌物或小拭子取出接种培养,可帮助检查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
  3. 免疫学检查:用补体结合实验、酶联免疫实验或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查血清中沙眼衣原体抗体成分。
  4.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利用特异的DNA引物,检查尿道分泌物的衣原体和支原体。

诊断要点

  1. 应考虑患者有无不洁性接触史、潜伏期长短及临床表现符合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表现。
  2. 注意有相当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3. 患者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应排除淋病奈瑟菌。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淋菌性尿道炎鉴别。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短,3~5天,多见尿痛和排尿困难,偶见全身症状,尿道分泌物量多,为脓性,分泌物涂片检查,常见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

治疗

一、初发非淋菌性尿道炎

  1. 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7~10日。
  2. 阿奇霉素1g,1次顿服,需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3. 红霉素500mg,口服,每日4次,连续服用7日。或琥乙红霉素800mg,口服,每日4次,连续服用7日。
  4. 氧氟沙星30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7日。或米诺环素: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10日。

二、复发或持续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案,推荐的治疗方案为:①甲硝唑2g,每日1次,加红霉素500mg,口服,每日4次,共7日。②琥乙红霉素800mg,口服,每日4次,连续服用7日。

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均可首选土霉素治疗。新生儿患衣原体结膜炎时,可选用红霉素干糖浆粉剂。

三、治愈标准

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渣无白细胞。判断痊愈时,一般可不做病原体培养。非淋菌性尿道炎经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

预防

非淋菌性尿道炎也是较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预防的原则和淋病是一致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