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自睾丸生成后,并不具备前向运动及使卵子受精等能力,必须在附睾使其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才能成为成熟精子。精子成熟的变化和机制,不仅是男性生殖生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和研发男性避孕途径的重要基础。临床上特发性男性不育中,多达40%患者被疑为精子成熟环节异常。

附睾精子成熟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Benoit和Young提出的,60年代Bedford和Orgebin Crist再次明确提出附睾精子成熟的理论,附睾精子成熟理论从此得到重视,并在近20年间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用睾丸精子做体外受精仍可获得一定的受精率,这使人对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并引发了一场附睾功能意义的争论。但就自然生育而言,附睾精子成熟是必需的过程;尽管现代辅助生殖技术能使这类患者拥有自己的后代,但由于跳过了自然选择环节,也导致了遗传物质异常的精子授精几率增加。如果能充分阐明精子成熟的变化和机制,或许可以建立相应的体外精子成熟体系,减少这类风险。此外,通过干扰附睾中精子成熟的关键过程,也被认为是一种可靠、副作用小的男性避孕途径。

精子的成熟是一个高度程序化的过程,一方面受到精子自身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受到所处微环境(附睾)的影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