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硬结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睾丸或附睾发生硬化及结节的病症。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不影响性功能和生育能力,若合并其他病变,则有可能影响性功能和生育能力。中医学无此病的记载,笔者认为可归入“疝证”的范畴。

临床诊断

临床主要以睾丸或附睾硬度增加,表面出现结节为主症,或伴有阴囊不适、疼痛等。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辨证诊断:

肝郁痰结型:

  1. 临床表现:睾丸或附睾硬结,或局部胀痛不适,牵引少腹,痛无定处,兼见胸闷、善太息、烦躁易怒等症。舌淡,苔薄白,脉弦。
  2. 辨证要点:睾丸、附睾硬结,局部胀痛不适,痛无定处,胸闷,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脉弦。

脾虚痰凝型:

  1. 临床表现: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睾丸、附睾硬结,阴囊下坠不适,或见体倦身困,纳呆食少,口中黏腻。舌淡,苔腻,脉沉滑。
  2. 辨证要点:睾丸、附睾硬结,形体肥胖。舌淡,苔腻,脉滑。

脉络瘀滞型:

  1. 临床表现:睾丸、附睾硬结,可能有轻度多次损伤史,或伴局部刺痛,痛处固定。舌质青紫或见瘀点、瘀斑,苔白,脉涩。
  2. 辨证要点:睾丸、附睾硬结,或局部刺痛,痛无定处。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鉴别诊断

睾丸硬结既可以是一种疾病,也可以是一个症状,常见于睾丸及附睾结核、睾丸梅毒、慢性睾丸及附睾炎、睾丸及附睾放线菌病、睾丸及附睾肿瘤、阴囊内丝虫病等疾病中,故临床上须与这些疾病相鉴别。

睾丸、附睾结核:本病可出现睾丸、附睾硬结,但有泌尿系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硬结常与阴囊粘连,形成窦道,经久不愈。输精管增粗、变硬,呈串珠样改变,可并发睾丸鞘膜积液,分泌物涂片染色或结核杆菌培养可以发现结核杆菌,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睾丸梅毒:本病表现为睾丸硬化缩小或呈球状肿大,表面平滑或有硬结,触痛不明显。有不洁性交史,急性期症状明显,表现为睾丸疼痛,从轻度不适到刀割样疼痛,可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晚期症状不明显。检查除睾丸硬结外,还常伴有鞘膜积液、附睾肿大,阴囊皮肤常形成溃疡,表面有渗液,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渗出液做暗视野检查可以发现螺旋体。

慢性睾丸、附睾炎:本病可有睾丸、附睾硬结,但多由急性睾丸、附睾炎转变而来,或为慢性前列腺炎、精索炎的并发症,常伴阴囊内坠胀不适,疼痛可向下腹部及股部放射。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或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每高倍视野超过10个,而卵磷脂小体减少。

睾丸、附睾放线菌病:本病表现为睾丸、附睾浸润性硬结,有放牧史或其他部位的放线菌感染史,见于牧民或农民,临床罕见。检查可见阴囊肿胀、皮肤溃疡,或有窦道形成,按压时有少量分泌物,镜检可见灰黄色的菌落颗粒,即“硫黄颗粒”,睾丸、附睾有轻度触痛。

睾丸与附睾肿瘤:本病可出现睾丸或附睾硬结,但检查睾丸多呈球形肿大,质地坚硬,用手托之有沉重感,表面可不平,晚期则可出现转移症状。附睾检查肿块多发生在附睾尾部,良性者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较小,有弹性;恶性肿瘤则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界限不清,质地硬。肿块行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肿瘤细胞,放射及免疫检查、淋巴造影、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可发现病灶。

阴囊内丝虫病:本病可伴发睾丸、附睾硬结,但有居住在丝虫病流行地区的历史。精索增厚,阴囊部钝痛,坠感,睾丸肿大,有压痛,附睾与输精管附近有浸润性硬结,阴囊皮肤增厚、粗糙。外周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夜间采血能找到微丝蚴。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提示:

  1. 明确病位,把握病机:本病病位在睾丸,但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痰湿、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情志伤肝,气机郁滞而为胀痛;瘀阻经络而为刺痛;脾虚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者,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要结合局部和全身症状,辨证施治。
  2. 中西医结合,内外施治:要依据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如痛甚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可配合各种理疗措施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

内治法

1)肝郁痰结型

  1.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2. 方药:柴胡疏肝散去甘草加味。
  3. 柴胡10g,香附12g,枳壳12g,郁金12g,当归尾15g,川芎10g,昆布15g,炒白芍12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延胡索20g,路路通20g。
  4. 若硬结坚硬不消者,可加炮穿山甲、王不留行、橘核以通络软坚;兼寒滞厥阴者,加桂枝、附子、当归、乌药、小茴香、鸡血藤以温经散寒;肝郁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2)脾虚痰凝型

  1.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散结。
  2. 方药:常用五苓散合二陈汤加减。
  3. 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5g,炒白术12g,桂枝10g,陈皮10g,制胆南星6g,党参12g,炒薏苡仁20g,川芎15g,当归尾15g,川牛膝15g。
  4. 兼肾阳不足,形寒肢冷的,可加巴戟天、淫羊霍、菟丝子、小茴香、附子等药以温肾壮阳;痰湿郁久化热者,加龙胆草、夏枯草、车前子、黄柏、玄参等药以清利湿热。

3)脉络瘀滞型

  1.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2.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3. 当归尾20g,川芎15g,赤芍15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5g,炒穿山甲10g,王不留行20g,荔枝核15g,橘核10g,蜈蚣2条,地鳖10g。
  4. 若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延胡索以散结止痛;若瘀血化热,灼伤肾阴者,可加龟甲、鳖甲、玄参、怀牛膝、白芍以滋阴散结。体质不虚者,可配服大黄䗪虫丸。

外治法

  1. 针灸治疗:选穴:曲骨、中极、三阴交(双)、关元、大赫、鱼际、太冲、大敦。方法:毫针泻法,留针10分钟,灸10分钟,6次为1疗程。
  2. 药物外治:①化核膏:温热化开,贴于患处,每3~5天换药1次。②红灵丹:外敷阴囊,用胶布盖贴,隔日一换。
  3. 理疗:可选用中药离子导入、超短波、频谱治疗仪、磁疗等方法治疗。

西医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疼痛甚者予镇痛剂,伴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

  1. 双氯芬酸片,每次25~50mg,每日3次,口服。
  2. 吲哚美辛片,每次25~50mg,每日3次,口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