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皮炎是以阴囊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又名阴囊慢性单纯性苔藓、阴囊神经性皮炎。

阴囊皮炎,中医并无此病名,据其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分析当属“牛皮癣”“顽癣”的范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根据发病部位局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阵发性剧痒等特点,本病易于诊断。

症状:初起时,局部有间歇性剧痒,无明显的皮损,经过搔抓后局部出现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群,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或覆有少量鳞屑。以后丘疹融合成片,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苔藓化,在患处及其周围可有抓痕、血痂及继发感染。

体征:剧痒和苔藓化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辨证诊断

风湿蕴阻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抓后糜烂湿润,或结血痂。舌红,苔薄或白腻,脉濡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皮损成片,粗糙肥厚,剧痒。舌苔白腻,脉濡数。

肝郁化火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皮疹色红,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皮疹色红,伴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心悸失眠,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

血虚风燥型:

  1.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及体质虚弱的患者,病程长,皮损渐呈苔藓样变,皮疹干燥、肥厚、脱屑,状若牛领之皮,痒剧,入夜尤甚。舌淡红,脉细弱。
  2. 辨证要点: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舌淡,苔白,脉细弱。

鉴别诊断

慢性阴囊湿疹:常有水疱期,即使初期为慢性者,在组织病理上也常见水疱,损害有显著浸润和增厚,常覆以鳞屑和痂皮,苔藓样变不突出。阴囊皮炎在临床与病理组织上均无水疱,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的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发病原因上,前者以过敏为主,后者主要是精神障碍。

瘙痒病:病初只是瘙痒,无任何原发性皮疹,伴灼热、虫爬、蚁行等感觉。患处常有抓痕、搓破、渗液、血痂等继发性损害,苔藓化边界不清楚。阴囊皮炎则因局部瘙痒被抓破后,出现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为多角形皮疹或三角形扁平疹,中央有凹陷,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有蜡样光泽及条状损害。颊黏膜常有灰白色扁平、多角形皮疹。阴囊皮炎无这些表现。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提示

详查病因:阴囊皮炎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及时查找病因,对于正确辨证论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因情志失调、肝郁不舒、郁久化火、热灼肌肤所致阴囊皮炎者,当疏肝清热,养血润燥。因感受风湿热邪为主者,当祛风清热除湿。

明辨虚实:阴囊皮炎有虚实之分,临证时当明确辨证。如皮疹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症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红,脉沉细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认为精神情志变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治疗时,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施治方法。如自主神经紊乱者,可辨证选用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伴轻度感染者,可酌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另外西药对症处理,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双管齐下,更有利于本病的尽快痊愈。

重视心理调治:本病的发生与情志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当注意关爱病人,解除其思想上的负担,使其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这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关系重大。

中医内治法

1)风湿蕴阻型

  1. 治法: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2. 方药:全蝎汤合四物汤加味。
  3. 全蝎6g,皂角刺15g,苦参15g,炒槐米15g,威灵仙15g,白鲜皮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生甘草6g,生薏苡仁30g。

2)肝郁化火型

  1. 治法:疏肝清热,养血润燥。
  2.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 丹皮15g,栀子10g,柴胡12g,当归10g,白芍15g,赤芍15g,薄荷10g,鸡血藤30g,白茅根30g,生甘草10g。

3)血虚风燥型

  1. 治法: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2.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3. 当归、白芍、川芎各30g,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各30g,何首乌、黄芪、甘草各15g,苦参12g,白鲜皮15g。

中医外治法

  1. 针刺治疗: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神门等穴。证属湿热交阻者加大椎,施泄法;证属血虚风燥者,加太溪,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隔日针刺1次。
  2. 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神门、血海、大椎、三阴交、合谷等穴。每次可选用三个穴位左右,垂直刺入0.5~1寸后转动针头,待有针感时,注入维生素B 1 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0.5~1mL,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交感等穴,埋针或贴压王不留行籽,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1. 抗组织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片8mg,每日3次,口服。或赛庚啶片4mg,日3次,口服;苯海拉明片50mg,日3次,口服。
  2. 镇静剂:如安定片2.5~5mg,日2次,口服。
  3. 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局部治疗,如氟轻松霜、地塞米松软膏、曲安西龙膏、皮炎平霜,外用,每日2~3次。治疗皮损苔藓化较轻者。
  4. 静脉封闭疗法:用0.2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0~20mL缓慢静推,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于皮损广泛、瘙痒剧烈者。

仪器治疗:对一般疗法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选用浅层X线照射、液氮或二氧化碳冷冻治疗。

中医专方选介

复方石灰擦剂:生石灰1250g,食用碱、密陀僧、冰片各50g,75%酒精200mL,加开水5000mL混合。治102例,有效率为87.6%。[王昌志.临床皮肤科杂志.1981(2):96]

消风化瘀汤: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生甘草各10g,蝉衣5g,露蜂房3g,蚤休、生地黄各15g,紫草20g。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各10g;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10g;干燥脱屑较多者加全当归10g;糜烂、渗液者加地肤子10g;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10g;急躁易怒者加五味子、白芍各10g。日1剂,随症状减轻递减至2~3天1剂,水煎服。用药渣煎水洗浴患处,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热敷,15分钟/次,每日1次。36~112天为1疗程。治疗39例,痊愈11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王林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4):215]

五皮止痒饮: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鲜皮、海桐皮、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地肤子、蛇床子、当归、赤芍各9g,苦参、何首乌各10g,红花6g,甘草5g。血热盛者重用生地黄、丹皮,加玄参;血虚者重用何首乌、熟地黄;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心神不宁少寐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治疗70例,痊愈53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刘康平.自拟五皮止痒饮治疗神经性皮炎70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2,11(1):10]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