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存在的贫血
手术前发现患者有贫血时,应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尽可能明确贫血的原因,是否与需要手术的疾病本身有关;其次,估计贫血对手术与麻醉危险性的影响,以确定是否需输血。
病史可为贫血的原因提供重要线索,包括:既往有无贫血、出血,是否有慢性肾病、肝病或甲状腺疾病、服药史、饮食习惯等。女性患者应详细询问其月经史及生育情况。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现代的血细胞计数仪能提供有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详细参数,通常患者Hb<120g/L(男性),或110g/L(女性),即为贫血。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性(MCV<80fl),大细胞性(MCV>100fl)和正细胞性(MCV80~100fl),结合这种分类与病史,往往可对贫血的病因作出初步判断。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另一项重要的检查,它反映了骨髓生产红细胞的能力,其数值经校正后升高,表明有溶血或失血。血涂片检查亦不容忽视,其结果不仅可识别某些溶血性贫血,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还可同时观察白细胞或血小板有无异常,发现未曾预料的严重疾病,如白血病等。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当做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的测定等,以明确贫血的原因,但急诊手术时这些检查并非必需。如果判定贫血是由需要手术的疾病所引起,则应尽早实施手术,贫血自然会得到纠正。
贫血可能增加手术与麻醉的危险性,据认为多数手术要求血红蛋白高于90g/L。若能够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某些手术可在Hb60~70g/L的水平进行。输血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手段,择期手术者应在手术前24小时输注浓缩红细胞,以使输入红细胞的Hb氧离曲线得以恢复正常,并避免术中快速输注所引起的心力衰竭。
手术后发生的贫血
手术后出现贫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外科手术所致;②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③血液稀释;④诊断用血标本采取过多;⑤骨髓受抑,尤其是药物所致;⑥溶血。
胃切除术和小肠广泛切除术后,铁或维生素B12的吸收发生障碍,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和(或)巨幼细胞贫血。小肠憩室和肠吻合术遗留盲端皆会使肠内容物淤滞,细菌繁殖,竞争性消耗维生素B12,导致巨幼细胞贫血以及其他营养不良,称为“盲端综合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甲状腺素缺乏影响细胞有氧代谢和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致使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一般较轻,血红蛋白不低于80g/L。对接受上述手术的患者应定期做血液学检查,若发生贫血,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手术后常发生应激性溃疡,并导致消化道出血。失血较多会引起贫血。大便潜血阳性,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诊断依据,术后发生贫血的患者应常规进行此项检查。
作为贫血的原因之一,血液稀释易被忽视。实际上,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可使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计算液体出入量和手术前、后的体重变化,有助于证实血液稀释的发生,并及时加以纠正。
手术前、后所使用的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制剂等,皆可引起骨髓抑制,从而发生贫血。此时,往往同时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当术后发生原因不明的贫血时,应检查所有曾使用过的药物。骨髓穿刺有助于骨髓抑制的诊断。
随着医学和检验技术的进步,患者所接受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为诊断所采取的血标本量也不断增加,可以达到引起贫血的程度,被称为“医源性贫血”(nosocomial anemia)。一项研究表明,危重症患者在住院3~4周的时间内,诊断用采血量可达到500~1000ml,使血细胞比容减少0. 06。在分析手术后贫血的原因时对此应予以重视。
手术后发生溶血性贫血并不常见,其原因包括:药物、感染、输血反应或基础病变所致。黄疸、脾大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是重要的诊断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