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困难,复吸率高”,云南是中国禁吸戒毒工作的前沿阵地,云南的禁吸戒毒工作成效直接关乎中国禁吸戒毒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中国彻底消除毒品问题的成败。云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等原因,成为受毒品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在境外毒品大肆渗透中国的20多年间,云南的吸毒人群迅速扩大,吸毒造成的危害面和破坏性深度凸显,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云南诸多地区在长期的戒毒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戒毒模式与本地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云南特色的本土化的戒毒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宏州禁毒部门就已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与“昆明模式”(含昆明戒毒所和金碧社区)一道享誉海内外的“瑞丽模式”。以后各民族干部群众又结合其各自所在村寨和社区的实际,发展创新出“十大模式”,并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与先进事迹。其中,在城乡社区帮教上,主要有基层干部责任制、问责制和各民族干部群众与吸毒人员间的“一帮一”“三帮一”以至“多帮一”的帮教活动以及乡规民约等,而尤其又以陇川县曼冒和瑞丽市卡南两个景颇族村的“女子护村队”最负盛名;社会力量动用“虎日”戒毒模式。除此之外,还有西双版纳班南坎村的“公社化禁毒模式”等一大批已经取得成功或正在探索中的典型事例,现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女子护村队”是边境沿线地区觉悟了的各民族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与吸毒、贩毒等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典型事例之一,其中又以德宏州陇川县曼冒和瑞丽市卡南两个景颇族村寨的“女子护村队”最具代表性。曼冒村位于陇川县城子镇,全村72户300余人都是景颇族,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中不少人陆续染上毒瘾和艾滋病,最多时曾达50多人,致使整个村寨经济滑坡,混乱无序,人人自危。为此,在金木玲的带领下,从2001年起,村中的18名景颇族妇女行动起来,组成“女子护村队”开展禁毒工作。据报道,金木玲的丈夫也是吸毒人员,多年来家中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用于建盖新房的3万元钱几乎被其消耗尽了,为了让吸毒者戒除毒瘾,护村队决定开办戒毒班。没有资金,金木玲一咬牙拿出了家中仅剩的2000元钱,加上护村队队员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每户集资5元作为戒毒班的经费,并得到镇政府4000元的资助,连续举办了3期戒毒班,收戒吸毒人员80多人次,把许多吸毒人员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金木玲的丈夫也戒断了毒瘾。几年下来,村中的吸毒人员逐渐减少,群众生活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金木玲和护村队姐妹们的共同愿望是,坚持把戒毒班办下去,直到寨子里没有一名吸毒人员。”

卡南村地处瑞丽市勐卯镇中缅界河瑞丽江畔,也是一个景颇族村寨,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全村64名男性村民中就有22名吸毒人员,有的妇女因丈夫吸毒死亡守寡,有的因丈夫或孩子吸毒,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还要每天提心吊胆,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偷盗现象时有发生,村里治安状况持续恶化。2002年初,丈夫因吸毒身亡、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吸毒上瘾的景颇族妇女排南相,把村中7位饱受毒品祸害的妇女组织起来,在瑞丽市姐勒公安边防派出所的指导下,成立了女子护村队(其中景颇族7人、德昂族1人),义务承担起村里的治安和禁毒防艾等工作。截至2006年,女子护村队共组织开展巡逻400多次、出动2800余人次,村寨内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从此无一名新增吸毒人员和一起刑事案件发生。队长排南相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法制人物”,并应邀前往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录制节目。

彝族的虎日禁毒模式:云南丽江地区居住着一部分彝族民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是鸦片种植和吸食的重灾区之一。1990年后毒品交易在本地扩散。当地少数民族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毒品传播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危害,但苦于缺少外界强有力的支持,于是寻求传统的民族习惯法,实行自救的禁毒行动。

嘉日家族选择了过去进行战斗或集体军事行动的“虎日”,举行了禁毒盟誓大会。首先祭祖,家族长宣布向毒品宣战,接着由有知识的族人讲解毒品危害,并由宗教首领(毕摩)念经祈求先祖保佑;其后,进入盟誓仪式的核心环节——喝血酒,在毕摩最为严厉的咒语中,吸毒者喝下拌有猪、鸡肉的“黑血酒”,并将手中的碗砸碎,吸毒的过去在破碎的碗中随毕摩的咒语慢慢走远。盟誓为最后的仪式,由家族长将禁毒的誓言刻在岩石上;担保人从家族的禁毒委员的手中将所担保的吸毒人员带走,此后监护他们直至完全脱毒。

在成效方面,至2002年,原22名吸毒者中,14人成功戒毒,占64%;2人死亡,4人复吸。1999年禁毒仪式后,该家族中没有新增吸毒人员。因此,庄孔韶等学者评价:彝族的家族禁毒仪式是一个动态的并且有延伸性的社会实践,相比通常90%以上的复吸率,其禁毒的成功率世所罕见。这一模式为少数民族社区中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预防艾滋病提供了思路。

普洱民间力量戒毒模式:一种民间戒毒模式正在云南省思茅市(现为普洱市)摸索推行:170多名戒毒人员在思茅“重生预制板厂”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开展生产自救,巩固戒毒成果,抵抗毒品的侵蚀。令人惊叹的是,在这里的戒毒者过去3年里没有出现复吸。这个模式的创办者——普通市民李继东在2006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宣部办公厅联合主办的“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评选活动中,被称为“中国民间禁毒第一人”。2002年10月,在思茅市戒毒所和市红十字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李继东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重生预制板厂”,开始接收思茅市强制戒毒所戒断人员为工人,开始探索一种对戒毒者实行“人性化关爱,准军事化管理”“无毒品+无歧视+生产自救+劳动康复+灵魂重塑”的“帮教模式”。3年过后,他们的憧憬变成了现实:重生厂环境优美,有篮球、录像、游泳池等设施,职工们生活规律,5人一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厂里没有围墙,却很少有人想走。工人们不仅戒掉了毒瘾,还学会了开车、做地砖、干建筑活,并亲手建造了新厂房。重生厂成了戒毒人群中口口相传的温馨家园,许多戒毒人员要求进厂工作。

美沙酮维持治疗模式:美沙酮维持治疗是指吸食海洛因成瘾人员通过长期服用美沙酮口服液来治疗海洛因成瘾,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以最终达到减少毒品危害和需求目的一种药物维持治疗的戒毒措施。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吸毒成瘾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因此,吸毒也像大多数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采取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近年来,为了减轻海洛因依赖,减少与毒品有关的违法犯罪,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的吸毒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云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始于2004年个旧市的试点,工作开展之初,广大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对此措施不理解,产生了“吸毒合法化”的疑虑,为了解决认识问题,做好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在省禁毒委领导下,公安机关针对试点工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及时下发《云南省公安厅关于配合做好开展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公禁〔2005〕242号),在试点工作开展期间共批准992名吸毒人员在全省29个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参加维持治疗。目前,试点经验已经推向全省。至2008年底,全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达到了67个,覆盖了全省除迪庆、怒江以外的14个州市的54个县、市、区。67个门诊点累计审批在治人员17630人,现有在服人员7697人,占全省现有吸毒人数51129人的43.7%。各地认真按照试点经验,严格把关美沙酮门诊选址、服药人员的审核、对接受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的监督管理、维护门诊的正常治疗秩序等工作。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如云南省公安厅共配合举办各类培训班2期300余人,赴各门诊点督导协调20余批次,共同保障和促进了云南省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昆明戴托普模式:戴托普康复项目囊括了教育、家庭治疗、医疗保健、HIV预防教育、职业培训和妇女项目等。设有医疗模式戒断部、心理咨询及治疗室、治疗社区、重返社区,还有分散在昆明市区、曲靖、宣威的7个门诊部。中心同时在负责实施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之戴托普HIV/AIDS的同伴教育、《凤凰涅槃》期刊、艾滋关怀、减少伤害综合干预项目。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服务站对上万人次的药物滥用者进行过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并对滥用者及其家属做过吸毒相关问题咨询及心理辅导,现在社区服务站每日接待的成瘾者或家属近100余人次;6年来,住院部共收治居住者2700余人次,脱毒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有300余人保持操守,操守率在30%以上。此外,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在积极为云南的禁吸戒毒工作做努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药物滥用者,有来自北京、广东、新疆、广西、四川等地的药物滥用者,也有来自新加坡的求治者。戴托普治疗社区为了保持与世界先进戒毒经验接轨,曾先后派10余名工作人员到美国戴托普(Daytop Village)接受过治疗社区的管理、治疗等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派6名工作人员到香港学习戒毒工作方法;派5名工作人员赴美学习,10余名工作人员到香港进修,并且随着工作的需要,将来还要不断派人出去学习。

随着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在禁吸戒毒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被人们所认可,全国各地很多的自愿和劳教强制戒毒机构去中心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目前除了云南外,武汉、长沙、重庆、广州、香港等一些自愿戒毒机构和劳教强制戒毒机构也已经和试图在工作中引入TC的管理模式和治疗方法。

“公社化禁毒模式”是近阶段涌现出来的又一新生事物,见于媒体报道的主要是西双版纳班南坎村。班南坎隶属于紧靠中缅边界我方一侧的景洪市勐龙镇陆拉村委会,课题组2009年8月前往实地调查,截至2009年6月,班南坎共有40户人家180余人,全部都是拉祜族,目前除村长为初中生和少数几个人小学毕业外,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村民主要使用拉祜语,懂汉语的不多,长期处于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状态。因1979年才从邻近的勐海县布朗乡卫东村搬迁过来,所以土地较少,迄今全村仅有耕地78亩,茶山约40亩,人均0.66亩,加之土地多由自行开垦而来,占有极不平衡,有的一家占地三四亩,有的近乎一无所有,同时还有部分土地被村民私下抵押转让出去,实际人均占有土地仅0.23亩。2008年全村人均粮食占有量130千克,人均年收入691元,大部分人家每年缺粮达三四个月,靠政府救济和自己找野菜野果度日,群众生活极端困苦。由于靠近边界线受境外亲友影响,距离镇卫生所和村卫生室又远(分别为36千米和12千米),因而不少人生病后不得不用鸦片来治疗并由此染上毒瘾,目前村中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1名(不含在所戒毒和擅自流往境外的20多人),使得整个村寨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不少人家甚至已经陷入了既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又无力组织再生产的绝境之中。

为此,景洪市主要领导带领工作组经2009年5月进村入户进行深入调研后,于6月1日在班南坎召开现场会,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班南坎村试点实行“吃大锅饭”的公社化集体经营模式。按计划首先是将村民私下抵押出去非法流转的土地统统收回,集中村寨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并由镇上下派干部到村寨挂职,与下派的农科人员共同带领村民集体耕种,然后根据每户劳动力出工记工分,进行按劳分配,以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由边防派出所派出民警驻村对社会治安和村民吸毒现象进行整治,将目前村寨中尚存的20余名吸毒人员全部收戒,并在村民中组建起一支10余人的警民联防队,以维护村寨的社会治安。同时将橡胶、茶叶等资源也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和销售,并因地制宜发展畜禽等养殖业,以最终达到脱毒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

综述之,在思考与实践戒毒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方特色,以《禁毒法》《戒毒条例》规定的四位一体模式为依据,大力发掘本地优势资源,探索、创造出本土化的戒毒模式。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