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rdeen

该试验开始于1996年,共入组162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CVA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进行疗效观察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试验将4×CVAP化疗后敏感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继续CVAP化疗;另一组改用4×多西他赛。结果表明,CVAP敏感者中一直使用CVAP组,pCR为16%;而换用多西他赛组,pCR达34%(P = 0.035),3年DFS、OS显著延长,且保乳率大大提高(67%对比48%,P < 0.01)。而CVAP不敏感者换用多西他赛后仅有1.8%达pCR。试验表明,对于4个周期CVAP治疗有效的患者,切换不交叉耐药方案疗效更好,毒性反应发生率更低,应为较好选择。

文献出处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1,69:288-298.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3,79:S19-S24.

M D Anderson

该试验开始于1985年,共入组19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先接受每次间隔21天的3×VACP(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新辅助化疗。术后肿瘤<1cm者,继续给予5×VACP;术后肿瘤≥1cm者,随机给予5×VACP方案或VbMF(亚叶酸钙、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方案。经过中位13.9年的随访后,对新辅助化疗敏感的乳腺癌患者的RFS和OS明显高于不敏感者;换药组RFS(49%对比39%,P = 0.16)和OS(65%对比47%,P = 0.06)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试验证明,对含多柔比星的新辅助化疗敏感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能获得更高的RFS和OS;而对于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患者,换用无交叉耐药方案后RFS和OS的增高没有统计学意义。

文献出处 J Clin Oncol, 2004,22:2294-2302.

GEPARTRIO

该试验是一项来自德国88个中心的III期新辅助化疗试验,开始于2002年8月,共入组2 09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首先进行2个周期TAC(紫杉醇、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后,B超评价疗效。以肿瘤缩小50%作为评价是否有效的标准,缩小50%以上者,继续给予4或6个周期TAC方案;不足50%者,改用4个周期NX(长春瑞滨、卡培他滨)方案。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比较有效者与无效者的缓解率,次要目的为比较传统的新辅助化疗策略与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DFS和OS。结果显示,早期评估有效者的最终pCR显著高于无效者。但在早期评估有效的患者中,比较TAC方案6个周期(常规治疗组)与8个周期(疗效指导的治疗组),尽管两者pCR没有显著性差异,TAC×8方案的患者DFS显著延长(HR = 0.79,P = 0.026),OS有获益趋势(HR = 0.76,P = 0.061)。同样,对于早期评估无效的患者,比较继续TX(常规治疗组)还是换成NX(疗效指导的治疗组),pCR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NX治疗组中患者DFS也显著延长(HR = 0.6,P = 0.001),OS无显著性差异。另外,较之TAC组,NX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更少。该试验提示:①在新辅助治疗中,早期评估疗效可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患者能够从有针对性的换药方案中获益;②开放性的新辅助方案制订有赖于临床工作者在患者新辅助治疗期间的密切评估和关注;③pCR并不是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不必一味追求pCR。

文献出处 Ann Oncol, 2008,19:292-298.

J Nat Cancer Inst, 2008,100:552-562.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