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正常人体内血小板在数量、大小及密度上存在差异的现象被称为血小板的异质性,这种现象最早是由Donne于1842年发现的。过去一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血小板随着衰老而变小;②形成血小板的前体细胞-巨核细胞的不同倍体所导致。但近期研究表明,在稳定的造血状态下,血小板的衰老对于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巨核细胞刺激因子和相对迟作用因子对血小板的大小则能起到调节作用。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和密度不同将导致血小板的功能状态不同,体外研究表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随血小板浓度增高而增加,且体积大的血小板较体积小的聚集程度高和速度快,且密度高的血小板功能较密度低的强。1974年,O’ Brien发现在稳定的造血状态中,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大小间存在负相关;即20世纪80年代,Frojmovie Jakubowski等提出的“血小板质”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积是在一恒定值内。故当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时,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密度的也会发生一定变化。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