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角膜病(Corneal infections)是因病原微生物侵入眼角膜引发的炎症性病变,是各种感染性眼角膜炎症的总称。感染性角膜病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占眼角膜盲的首位。感染性角膜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眼角膜外伤,因此,做好职业保护,预防眼外伤,对减少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感染性角膜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眼角膜炎、真菌性眼角膜炎、病毒性眼角膜炎、棘阿米巴眼角膜炎等。
感染性角膜病根据其病理过程可分为三期:炎症浸润期、眼角膜溃疡期和眼角膜瘢痕期。根据眼角膜瘢痕的严重程度,临床分为眼角膜云翳、眼角膜斑翳和眼角膜白斑。眼角膜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眼角膜云翳(下图1);眼角膜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称眼角膜斑翳(图2);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称眼角膜白斑(图3);瘢痕组织与虹膜粘连者,称粘连性眼角膜白斑(图4)。如粘连导致大部分房角关闭,可造成继发性青光眼。在长期高眼压的情况下,眼角膜瘢痕与粘连的虹膜一起向外膨出,形成紫黑色隆起,形状如葡萄,称为眼角膜葡萄肿(图5)。眼角膜基质内的上皮植入性囊肿很少见,表现为眼角膜的囊样外观(图6)。
感染性角膜病各种类型炎症的诊断,既要依靠现代的检查技术,又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详细询问病史,可帮助寻找病因和鉴别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是疾病诊断的基础,医生的临床经验则是能鉴别个体间差异;实验室检查中眼角膜病灶刮片检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涂片染色镜检和病原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这是基本的病原学检查;临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一项无明显创伤风险的检查方法,能活体观察到眼角膜中存在的菌丝、孢子、棘阿米巴包囊等,对快速诊断真菌和棘阿米巴眼角膜炎及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印迹细胞学检查,是一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病毒性眼角膜炎、眼角膜干细胞功能等具有辅助诊断价值。眼角膜OCT是现代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是眼角膜疾病诊断的新技术,它可以判断眼角膜病损的深度和范围,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参考和疗效评价的方法。
↑图1:A. 眼角膜云翳,眼角膜瘢痕薄如云雾,没有清晰的边界,无炎症表现
↑图1:B. 同一患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眼角膜的浅基质层混浊,眼角膜厚度基本正常
↑图1:C. 同一患者,RTvue OCT 检查,显示眼角膜瘢痕在眼角膜浅基质层,但不致密,上皮层完整,眼角膜基质没有明显水肿,厚度接近正常部位眼角膜
↑图2:A. 眼角膜斑翳,眼角膜瘢痕外观淡白色,边界较清楚,无明显炎症
↑图2:B. 同一患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角膜瘢痕深达基质层,眼角膜变薄
↑图2:C. 同一患者,RTvue OCT 检查,显示眼角膜基质瘢痕,瘢痕区眼角膜影像密度增高,厚度变薄
↑图3:A. 眼角膜白斑,瘢痕致密,边界清楚,眼角膜无水肿和炎症
↑图3:B. 同一患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眼角膜全层混浊,眼角膜变薄,无水肿和炎症表现
↑图3:C. 同一患者,RTvue OCT检查,显示眼角膜致密的瘢痕波及眼角膜内皮层,厚度较正常眼角膜变薄,上皮完整,眼角膜无炎性水肿
↑图4:粘连性眼角膜白斑,瘢痕致密呈瓷白色,虹膜前粘连,眼角膜缘无充血
↑图5:A. 眼角膜葡萄肿,显示12点位眼角膜缘局限性葡萄肿,眼角膜变薄,虹膜与眼角膜粘连前突
↑图5:B. 同一患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眼角膜葡萄肿位置,眼角膜薄如纸,仅有后弹力层和上皮层
↑图6:A. 眼角膜基质内上皮植入性囊肿
↑图6:B. 眼角膜基质内上皮植入性囊肿
↑图6:C. 上述三张图片显示眼角膜局限性基质内囊样外观,眼角膜中央偏鼻侧可见直径3 4mm泡性隆起,上皮荧光素钠染色阴性,酷似后弹力层破裂
↑图6:D. 同一患者,RTvue OCT检查,显示眼角膜囊性外观,眼角膜浅基质层受损,深基质层、后弹力层以及内皮层无明显损害,是临床少见的眼角膜基质内上皮植入性囊肿
感染性角膜病基本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促进眼角膜组织修复和减少眼角膜瘢痕形成。首先应病因治疗,根据临床经验做出初步病因诊断,选取抗病原微生物的常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必要时配合全身药物治疗;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选取敏感的治疗药物;当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包括病灶清创术、羊膜或结膜瓣遮盖术、眼角膜移植术等;另外要重视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全身适度应用支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