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血小板是血液成分之一,血小板制品除含有血小板外,还有大量血浆、少量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因此输注后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单就血小板本身而言,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因素可使输注的
1答: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多为(100~300)×109 /L,其主要功能是止血。对于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及获得性疾病,如骨髓
2答: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在移植肝脏发挥作用之前,输注血小板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3答:血小板输注的重要性日益被临床医师所关注,但是临床不少血小板偏低的肾移植患者在输注血小板之后,其血小板计数不但没有上升,有些反而会下降,这是因为部分患者在输注血小板之后
4答:血小板输注后,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是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结果减去输注前血小板计数结果,即为血小板增高指数。目前临床
5答:烧伤特别是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创面中暴露的胶原纤维可促使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活化并消耗;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增加,如前列环素等促进血小板聚集;烧伤患者由于大量输
6答:目前,一般主张输注ABO血型与受血者相同的血小板,但ABO不同型的血小板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用。由于血小板资源的短缺、保存期短等特点和血小板紧急输注的不确定性,血小板的ABO非
7答: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减少自发性出血风险。AABB建议对于血小板计数≤10×109 /L患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减少自发性出血风险,对于血小板计数&le
8答: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患儿至少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输注足量随机血小板后,没有达到理想的血小板增高纠正指数CCI值或
9答:婴幼儿年龄小、抗体弱,其血小板输注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输注的血小板中应不含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和高效价的抗A抗B抗体,血小板制品中CMV抗体应为阴性,一袋单采血小板
10答: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简称膜肺,是抢救垂危患者生命的新技术。ECMO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1975年成功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是新生儿
11答:对新生儿来说,确定预防性输注的临界值相当困难,因为除了血小板数值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影响因素,如胎龄(早产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出生天数(大多数严重的心室内出血发生在出生后
12答:新生儿输注血小板应根据其体重或体表面积决定血小板输注剂量。无论是由全血人工制备的血小板或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获得的血小板,其标准剂量为10ml/kg体重。1个治疗剂量的血小
13答: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是由于母亲体内的同种免疫抗体携带至新生儿体内所致。临床上多以皮肤瘀斑瘀点、颅内出血、贫血、感染等为表现。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推
14答:在红细胞系统中,Rh系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已发现的抗原至今有50余种。涉及临床的主要有D、C、c、E、e 5个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次序依次为D >E >c >C >e,其中D抗原的免
15答: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出血,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血小板有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与机器单采血小板之分,浓缩血小板由多
16答:血小板是人体生理性止血和凝血机制中至关重要的血液成分,临床上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时,输注血小板进行替代性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并不是血小板输注对
17答:输注大量液体或红细胞悬液后可发生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血小板计数可降低至50×109 /L以下,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与液体输注和血液输注量呈正比。血
18答:血小板计数与出血之间尚无公认的临界值,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有人推荐将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临界值定为10×109 /L,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①血小板数<20×109 /L,
19答: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出血,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血小板输注并不适用于所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在是否输注血小板前,应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