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血小板是人体生理性止血和凝血机制中至关重要的血液成分,临床上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时,输注血小板进行替代性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并不是血小板输注对所有血小板减少患者都有效,许多原因可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根据临床症状,血小板输注疗效可分为3个等级:①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停止或明显减轻为显效,②血小板计数不上升,但出血症状在明显好转为有效,③血小板计数不上升,出血症状亦无好转为无效。临床医师应对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作出正确评估,以便发现问题和原因,采取适当对策。主要有以下两个评估依据:

体表面积(m2 )= 0.0061×身高(cm)+ 0.0128×体重(kg)− 0.015 29

注:血小板的计数单位为109 /L,输注后1小时CCI >7.5×109 /L,24小时CCI >4.5×109 /L,表示临床有效,反之则无效。

注:2/3:输入的血小板约有1/3进入脾脏血小板储存池。

输注后1小时回收率应>60%左右,输注后24小时应>40%左右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另外,目前TEG和SCA(补充)两种功能性凝血分析仪,能动态、及时提供凝血因子功能、纤维蛋白形成、血块收缩和纤溶亢进信息,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通过TEG的MA值或SCA的PF值是否升高及患者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说明血小板输注是否有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