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失去了规律性兴奋,心房壁的各部分出现频繁、无序的兴奋,形成快速、不规则的节律。
在心律失常中,期前收缩最多见,其次便是房颤。因为心室收缩也完全没有规律,故表现为绝对性心律不齐(arrhythmia absoluta,perpetua)。
心房扑动:存在F波,多数心搏间隔规则。
原因:
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需要治疗。心率在100次/分以上的病例,应当用洋地黄等将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
心房处于快速、固定频率(较规则)的兴奋状态。其临床意义可以看作是与心房颤动相同的心律失常。
心房激动的一部分规律地传至心室,按照2:1,3:1,4:1 (分别称为2:1, 3:1,4:1传导)等比例传导。1:1比例传导(全节律)的少见。所以心率大约在90~160次/分左右。
介于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之间的中间型,心律不规则的称为不纯扑动(impure flutter)或心房扑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flutter)。
原因:与心房颤动相同,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若心室率正常,基本上对血流动态没有影响。若心室率快,心输出量减少,可出现伴随症状。
治疗:若心室率正常,基本上无明显影响。治疗同心房颤动。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表:
症状 | 发生 | 心率/分 | QRS | P波 | ST-T | 等电位线 | 对刺激迷走神经的反应 |
---|---|---|---|---|---|---|---|
窦性心动过速 | 逐渐 | 100~160 | 正常 | 窦性P波稍有高尖 | 一般正常,能够区分先行P波和T波 | 呈水平状 | 心率减慢的程度较轻,渐渐减慢 |
PSVT | 突然 | 160以上 | 正常或轻度变形 | 与窦性P波不同,有时与T波、QRS重叠而看不到 | 有时出现ST下降和T波倒置 | 多不清楚,一部分呈水平状 | 有效时心率迅速减少 |
心房颤动(阵发) | 突然 | 多 | 变形、间隔不齐 | 窦性P波缺失,可见f波 | 因基础疾病而异,T波与f波重叠而不易分辨 | 呈锯齿状、f波(300~600次/分)、有时f波不明了 | 心率一定程度减少 |
心房扑动(阵发) | 突然 | 多,但4:1传导为正常 | 比较接近正常,间隔也比较整齐 | 窦性P波缺失,可见F波 | 因基础疾病而异,T波与F波重叠而不易分辨 | 呈锯齿状、F波(250~350次/分) | 加重房室阻滞的程度,但F波无法消除 |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qsecg/xlsc/tachyarrythmia/80.html
英文:arrhythmia sudden death syndrome;
同义名:特发性室颤(IVF)、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即特发性室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洋地黄中毒。心电图特征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f波,大多数R-R间期2.34~2.60s,频率23~26次/mi
患者男性,21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心电图特征Ⅱa、b连续记录,窦性P-P间期0.54~0.66s,频率91~111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心电图特征MV1导联连续记录,显示窦性P-P间期1.30~1.41s,频率43~46次/min,P波形态多变,上行P波
单纯性心房梗死极其罕见,绝大部分是伴随着左心室梗死,右心房梗死比左心房梗死多见。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R段抬高或压低、P波呈M型或W
基本概念:钟氏现象又称为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是指各种早搏后尤其是房性早搏后第1个或若干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发生机制:
心房颤动时,偶尔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可见f波下传的QRS波群在部分导联发生尖端扭转现象,与体位、呼吸无关,其机制不详。
F波尖端方向围绕基线扭转,周而复始,如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不纯性心房扑动。
DDD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和心室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双腔感知、感知P波或(和)R波抑制或触发功能。DDD起搏器能根据自身节律频率和起
AAI起搏器的特点及适应证:AAI为心房起搏、心房感知、P波抑制型生理性按需起搏,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且无严重快速心律失常的病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