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室性早搏易发生在较长的心动周期后,而较长周期后的早搏所形成的短偶联间期,则易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或心室扑动、颤动,这种现象称为长短周期现象(长-短周期现象)。

发生机制:较长的心动周期将使各级传导组织产生相对长的不应期,包括心房、心室的易颤期也相应延长,导致心房、心室肌的复极不均一性、离散度均增大,易促发折返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较长心动周期可由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各种早搏的代偿间歇及心房颤动长RR间期产生,短周期则由早搏提早程度即偶联间期构成。
  • 若长短周期现象发生在心房,则表现为长PP间期后的房性早搏可引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

     

    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诱发心房扑动呈3:1~8:1传导、心房内长短周期现象心电图若发生在心室,则表现为长RR间期后的室性早搏可引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其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尖端扭转型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

    Ⅱ导联连续记录,显示多形性室性早搏、长短周期后诱发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内长短周期现象心电图

  • 长短周期现象可反复出现或通过电生理检查复制。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xxzhz/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