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男性念珠菌性龟头炎,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在中医学里,本病可归于“阴痒”范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男性生殖器可以携带念珠菌而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常表现为龟头、包皮炎,多见于包皮过长的患者。龟头和包皮内面发红,可有白色奶酪样斑块和分泌物。阴茎和阴囊可有鳞屑性瘙痒性损害。累及尿道口舟状窝时,可产生尿频、尿痛等,少数可表现为急性水肿型包皮龟头炎,也可有疱疹、小脓疱、糜烂面。

二、实验室检查

  1. 直接镜检法:取龟头表面分泌物涂片,滴加1~2滴等渗盐水或10%KOH,直接在光镜下观察,或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检查革兰阳性芽生孢子及假菌丝,阳性检出率约为80%。
  2. 培养法:所有标本均应培养在沙氏琼脂基上,置室温或37℃中,然后检查典型菌落中的细胞和芽生假菌丝。白色念珠菌在玉米培养基上产生厚膜孢子,这是一种重要的鉴别方法。但需要说明的是,检出真菌不一定表明有感染存在。因此,培养应仅限于瘙痒或其他症状怀疑有念珠菌,但直接镜检无法确定的患者。
  3. 聚合酶链反应(PCR):应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编码白色念珠菌细胞色素P 450 L 1 A 1 的基因片段,在7小时内可以检测出500μL中含有30个酵母菌的临床标本。对22份临床标本同时进行PCR检测和真菌学鉴定,显示两者具有较满意的一致结果。PCR法避免了细菌污染问题,并大大缩短了念珠菌的检出时间,可在几小时内完成对仅含几个念珠菌临床标本的检测。

辨证诊断

一、脾虚湿盛型

  1. 临床表现:男性见龟头及包皮发痒,包皮内可见白色块状分泌物,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倦怠,神疲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
  2. 辨证要点:龟头及包皮发痒,包皮内有块状分泌物。舌淡,苔白腻,脉缓。

二、湿热下注型

  1. 临床表现:男性龟头及包皮瘙痒甚,阴囊潮湿,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 辨证要点:龟头包皮瘙痒甚,阴囊潮湿,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鉴别诊断

股癣:股癣发于股内侧及阴部皱襞处,亦可扩延至会阴、肛周等,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致湿疹化或苔藓化,损害初发为边缘清晰、微隆起的红斑,渐扩大,有皮屑,由红色渐转为褐色,中心自愈,逐渐向周围扩大,边缘炎症较明显,上有小疱、糜烂、痂皮等,形成环形。真菌检查多为皮肤丝状菌。

其他原因所致的包皮、龟头炎:一般根据相关症状和接触史,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即可鉴别。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

明确诊断:本病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根据其症状特点,结合病史和有关检查,做出正确诊断,并要重视对性伴侣的检查。

详查病因:导致生殖器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因是湿浊与湿热,临证只有正确区分,才能恰当地选择相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湿浊致病常见分泌物黏腻、质稠因无热而臭气并不明显,同时伴见脾虚水湿不运之证候,故治当健脾化湿湿与热结者,可见分泌物质稠、色黄,有明显臭气,并有瘙痒症状,治宜清利湿热。

内外兼治:可将外治与内治结合起来,外治以治标,可迅速消除症状,内治去除病因以治本,防止复发,二者结合起来,能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中西医贯通:西药制剂外用对本病有较好效果。一些利湿健脾清热中药能调整全身状况,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若二者有机结合,可相得益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中医内治法

一、脾虚湿热型

  1.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
  2. 方药:完带汤。
  3. 白术15g,山药15g,人参12g,炙甘草3g,苍术12g,柴胡12g,陈皮12g,车前子15g(包),黑芥穗9g,炒薏苡仁20g。

二、湿热下注型

  1. 治法:清利湿热。
  2.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 龙胆草10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2g,栀子12g,丹皮12g,茵陈12g,车前子15g(另包),牛膝12g,黄柏9g。
  4. 阴部痒甚者加白鲜皮12g,贯众12g,川楝子9g,苦参15g。

中医外治法

  1. 蛇床子30g,苦参6g,黄柏30g,白鲜皮30g,苍术30g,花椒20粒。水煎外洗,每日1~2次,10日为1疗程。
  2. 黄连15g,青黛15g,马牙硝15g。共研细末,用甘油调匀,涂于龟头冠状沟处,每日2次。
  3. 外搽方:适用于阴痒皮肤破损者,珍珠、青黛、雄黄、黄柏、儿茶各等份,冰片适量,共研细末外搽。
  4. 玄明粉适量,开水冲化,先熏后洗,连用2日,更换新药。

西医治疗

念珠菌性龟头炎:克霉唑霜每日2次,外用,用7~14日。

复发性念珠菌龟头炎:咪康唑栓剂或克霉唑霜外用,每日2~3次,7日为1疗程,或用酮康唑,每日400mg,共14日。

中医专方选介

蛇床子散:蛇床子、苦参、百部、地肤子、黄柏、龙胆草、白鲜皮各30g,明矾15g,冰片0.3g。水煎外涂。治疗龟头包皮念珠菌病25例,治愈14例,好转10例,未愈1例。[冯桥.广西中医药.1999,22(3),35]

外用方:苦参、黄连、黄柏各30g,间苯二酚100g,液化酚40mL,冰片、薄荷脑各10g,共制1000mL。涂患部,每日2次。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疗效。[刘玲.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5):31]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