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皮增生性传染病,多因密切接触而传播,主要发生于儿童及性生活活跃的年轻人,其中发生于外阴部者多因性接触所致,而且常并发其他性传播疾病,临床以光泽性脐状丘疹为特征。

中医学称本病为“鼠乳”,俗称“水瘊子”,多由肝胆湿热及风热毒邪蕴结肌肤而发病。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本病主要见于性活跃的青年和出生后1~6周的婴幼儿及儿童。潜伏期一般为2~7周。典型的皮疹为半球状痘疹,呈正常皮色或珍珠白色,散在或聚集,但彼此间不融合,有蜡样光泽,质柔韧,直径通常为0.2~0.5cm,个别大者可达1~2cm。中央有脐窝,成熟的皮损中央可挤出凝乳状物质,这是本病的特点。皮损数目不等,极少数患者可达数百个,成人常见于下腹部、耻骨部、生殖器、大腿内侧。同性恋者可发生于肛周,除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患者外,一般不侵犯黏膜,皮损可因搔抓及自家接种而呈条状、串珠状分布,大多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痒感,也可因瘙痒抓搔而致继发性感染,有些患者在发病几个月后在某些皮损周围发生斑片状湿疹样反应,称为“软疣皮炎”,当软疣刮除后可自行消退。病程与皮损数目无关,愈合后不留瘢痕。

二、实验室检查

  1. 直接涂片:挤压损害可自凹窝内排出乳酪样物,涂于载玻片上,做姬姆萨涂染色或赖特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软疣小体。
  2. 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特异性,有诊断价值。
  3. 血清学检查:多数患者体内证明有病毒特异性抗体存在,主要为IgG,常用免疫荧光法检查,特异性强,阳性率高。

辨证诊断

由于导致传染性软疣的病机是秽毒之气与肝胆湿热之邪搏结于肌肤,故本病表现并不复杂,以肝经湿热证为主,尚可见热毒炽盛之证。或目眩,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痒甚,舌红,脉数等。

一、肝胆湿热型

  1. 临床表现:生殖器或躯干、四肢发生皮损,多为半球状丘疹,高出皮肤,中央有白色凹陷,有光泽,可挤出凝乳状物质,伴瘙痒及口苦,咽干,小便黄,纳差,急躁易怒,耳轰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症状轻者仅有轻微瘙痒及口苦症状。
  2. 辨证要点:半球状丘疹,中央凹陷,可挤出凝乳状物质,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热毒炽盛型

  1. 临床表现:躯干、四肢及生殖器发生皮损,多为半球状丘疹,高出皮肤,中央有白色凹陷,可挤出凝乳状物质,瘙痒甚,或见口燥,咽干,目涩。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 辨证要点:半球状丘疹,中央凹陷,可挤出凝乳状物质,瘙痒甚。舌质红,脉弦数。

鉴别诊断

光泽苔藓:本病常见于股内侧、前臂、下腹部、阴茎等处,出现粟粒大小的光亮、平顶的丘疹,黄白色、淡红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或稀疏,或散在,或广泛分布而融合成片,无自觉症状,或有微痒。病程缓慢,经数年后可自行缓解或消退。

角化棘皮瘤: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面部、手背与臂部,皮损开始为一个突出的丘疹,后迅速增大,在3~8周内可达2cm直径大小,正常皮肤颜色,中央有一充满角质的凹陷,表面或有结痂,以后病情渐渐缓解,一般于半年内自行消退,遗有轻度凹陷的疤痕。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

  1. 详查病因:传染性软疣是由痘病毒感染所致,并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病因有热毒炽盛和肝胆湿热之分,临证当结合相关症状,详查病因,审因论治,从而提高疗效。
  2. 内外兼治:可把外治与内治结合起来,在用外治法去除疣体的同时采用辨证论治,调整机体状况,提高免疫能力,防止复发,从而提高疗效。
  3. 注意隔离:本病可隶属于性传播疾病,故在治疗时应洁身自好。防止重新接触传染源,小儿应避免接触这类疾病的患者。

中医治疗

一、肝胆湿热型

  1.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2.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3. 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2g,柴胡9g,生地黄9g,车前子15g,泽泻9g,木通9g,生甘草6g,当归9g,薏苡仁15g。

二、热毒炽盛型

  1. 治法:清热解毒。
  2.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3. 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连翘15g,丹皮15g,玄参12g,苦参20g,木贼20g。

西医治疗

  1. 冷冻治疗、激光治疗,或行钳夹术。
  2. 足叶草酯液或0.9%或0.1%维A酸酒精外涂,均有效。
  3. 先将皮损涂以5%碘酊,继用无菌针头刺破,挑出酪状物,再涂以2%碘酒。
  4. 取1%5-FU溶液外用,用注射针头蘸药少许,点刺于疣体中心,每日用药1~2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