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血培养标本采集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以提高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减少污染率。血培养分析前各因素均会影响血培养结果,原因如下:①采集时机:血培养采集时间应在患者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或抗菌药物使用之前;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在下一次用药前进行采集;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入血,此时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②采集部位:应从静脉采血,动脉穿刺危险性较大,不建议从动脉采血;因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污染可能性较大,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取血,除非怀疑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③消毒程序: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应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用70%乙醇或碘溶液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④采血量: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注入每瓶血培养瓶不少于5ml血;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瓶1~2ml,儿童为每瓶3~5ml;采血量太多可能导致血培养仪假阳性结果,而采血量太少则会降低阳性检出率。⑤采血套数: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单瓶血培养不仅阳性检出率低,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推荐临床开展血培养 “双侧双瓶”,即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