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t(9;22)易位形成了Ph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促成BCR(裂点簇区,brak point cluster region)和ABL(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结合酶基因,Abelson Leukemia Virus oncogene homolog)两个基因发生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BCR-ABL的出现代表了t(9;22)易位的发生,可以用它对Ph阳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根据BCR基因断裂片段的不同,可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BCR-ABL融合基因。这三种融合基因可以转录并翻译成三种蛋白,这些蛋白质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它能活化癌基因和某些细胞因子,最终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绝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形成的是M-BCR(主要断裂点集簇区,majo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转成 e13a2和 e14a2,产生P210蛋白,分别见于40%和55%的Ph阳性CML患者。m-BCR(次要断裂点集簇区,mino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主要见于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产生e1a2转录产物和P190蛋白。第三种BCR-ABL融合基因是μ-BCR主要见于病情较轻的CML中性粒细胞变异型,它产生e19a2转录产物和P230蛋白。因此,报告中不同的转录符号代表着不同的融合方式,不但要关注检测结果是否阳性,还要关注分型情况,不同的分型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疾病。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