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血液正常的流动性有赖于血浆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相互制约,维持了正常血浆纤溶活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

  1. 起始阶段: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非交叉连接的纤维蛋白,在FXⅢ a的作用下,纤维蛋白连接成为牢固的凝块,纤溶酶原(PLG)和t-PA与最初形成的纤维蛋白通过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在纤维蛋白表面,在该表面,PLG被激活为纤溶酶(PL),但数量较少;
  2. 加速阶段:少量PL作用于纤维蛋白,使PLG在纤维蛋白上的结合部位更多地暴露,大量PLG结合在上面,形成更多的PL,纤维蛋白降解,产生FDP。

抗纤溶的功能则由PAI-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2(PAI-2)和α2 -抗纤溶酶(α2 -AP)来完成。在血液循环中,大多数t-PA与PAI-1以1∶1的比例形成复合物,少量处于游离状态。PAI-1结合在纤维蛋白上,抑制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激活的PAI-1也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内合成,血小板被凝血酶激活后,PAI-1被释放至其表面。由血小板组成的纤维蛋白凝块,由于大量PAI-1集聚,血凝块较牢固,不易被溶解。此外,由于交叉连接的纤维蛋白较纤维蛋白单体(FM)复杂,t-PA不易结合上去。因此,后期的凝血块不易被降解,这也是为什么t-PA必须在血栓形成的6小时内应用较为有效的原因。PL在血液循环中很快被α2 -AP结合,形成复合物,失去其溶栓的活性。α2 -AP通过FXⅢ a也结合在纤维蛋白上,抑制形成的PL,使凝块不被降解,结合在纤维蛋白上的PL受到α2 -AP的抑制作用较在血液循环中弱。上述凝血和纤溶系统各成分相互作用和制约,使生理情况下凝血与纤溶过程保持平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