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Mohs显微外科学由Frederic Mohs医生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发明,是一种用氯化锌糊原位组织固定、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的方法。用组织病理方法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全,如果未完全切除,这一过程将反复进行,直到无肿瘤细胞的界面出现。这种与使用化学药物结合外科手术的治疗(化学外科)方法当时被称为Mohs显微外科学组织固定技术,是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一项重要革新。

从经组织学检查确认肿瘤被全部切除,以及手术中正常组织丢失最少方面看,Mohs显微外科学被称为是肿瘤切除的金标准。

1953年,Mohs尝试改用新鲜组织进行冷冻切片,既减少了氯化锌糊的刺激作用,又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1969年,Mohs著文介绍了这一改良的方法。直到在1970年的美国化学外科年会上Tromovitch等发表这种改良方法的相关论文后,这种改良方法才获得人们的广泛接受并运用于临床治疗。

近年来,有人使用病变组织冰冻切片的HMB-45单克隆抗体染色方法,这是一种快速检验技术,可在90分钟内完成,在原位和侵袭性黑素瘤的Mohs显微外科手术中可节省大量的时间。

另外,免疫过氧化酶技术也运用于Mohs显微外科,可选用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以多克隆效果显著。

1986年,美国Mohs化学外科学会改名为Mohs显微图解外科学会,1987年又更改为Mohs显微图解外科与皮肤肿瘤学会。

适应症

Mohs显微外科技术的最佳适应证是复发性基底细胞瘤和鳞状细胞癌。另外,原发性基底细胞瘤和鳞状细胞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疣状癌、角化棘皮瘤、乳房外Paget病、Merkel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也是较好的适应证。

方法

Mohs显微外科技术是一种危险性非常低的、可在门诊手术室完成的手术,一般采取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Mohs显微外科切除肿瘤前,先用电干燥等方法刮除(去)病变组织,包括肿瘤的增生组织、坏死组织、痂等,以达到初步确定肿瘤范围的目的,为下一步的手术刀切除肿瘤做好准备。
  2. 接着,距刮除缺损外1~3mm用手术刀切除组织,包括肿瘤周边及深部,切除后的创面常规处理,包括结扎或电凝止血,湿纱布敷盖保护创面。
  3. 画图标志手术区域,标记标本的形状、方向,按区域将标本切成4块组织并编号(将组织切到足够小以适合于放在玻片上,可以切成更多块组织),送病理检查。
  4. 病理科将标本冷冻,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是否切除完全。若有肿瘤未切除干净区域,再进行手术反复切除,直到病理切片中无肿瘤细胞出现。

Mohs外科组织学检查的水平面切片

Mohs外科组织学检查的水平面切片

Mohs常规的组织学检查示意图

Mohs常规的组织学检查示意图

理论上,任何直径大于2.0cm的肿瘤都应使用Mohs显微外科技术治疗。Mohs显微外科技术对神经、附属腺及血管周围的浸润性肿瘤特别有效,眼睑、外生殖器、外耳道、鼻、手指、足趾等部位的肿瘤疗效好。

Mohs显微外科技术需要外科、病理科等部门的协作方可完成,单纯的外科医生努力是不够的,病理检查是外科手术是否成功的强力保证。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