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判断生长发育情况的基础是正确的生长发育测量,常用的生长发育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头围、骨龄和第二性征等。

身高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测量方法

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使用量床,取仰卧位进行测量。测量时使小儿头顶与头板接触,由一助手固定,双耳在同一水平面,耳屏上缘和眼眶下缘的连线须与底板垂直成直角;测量者站于量床右侧,左手使小儿双膝及下肢并拢且紧贴底板,右手移动测定板,使其紧贴足跟和足底,读数要记录到0.1cm。3岁以上小儿可取立正位测量,测量时须使其枕部、臀及双足跟均紧贴尺(壁)板,双足跟应靠拢,两足尖成45°角,稍收下颏,使耳屏上缘上眼眶下缘的连线平行于地面,测量者站立于小儿左侧,用左手固定其头位,右手移动头板,使其接触头顶,读数要记录到0.1cm。

身高参比值和身高生长曲线图

人体的生长随着经济条件和营养的不断改善,上、下代之间的体格发育会有所不同(长时期趋势,secular trend)。但这种现象不会长期延续下去。我国每隔10年进行一次儿童和青少年体格普查。身高生长曲线图是根据对各年龄组正常男、女孩体格检查所得的身高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出每一年龄组的百分位数后绘制的。身高处于第3~97百分位数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如小于第3百分位数,或大于第97百分位数应检查其原因。身高生长曲线图对判断儿童的生长是否正常极为有用。每一个体的生长总是遵循着某一百分位数曲线的,把每次定期测量的数据标记在身高生长曲线图上,并连接成这一个体的生长曲线,经较长时间观察,即可判断其生长是否正常;当身高一旦偏离其原先的百分位数时就表明其生长异常(下表)。

在身高生长曲线图的最右侧纵轴上还可以标上这一个体的靶身高(target height),以便观察其身高的增长最终能否达到其靶身高的范围。靶身高的计算方法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值±6cm,如为男孩就加6cm,女孩则反之。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国男、女孩身高参考值的标准差是5~6cm,因此,如最终身高能达到靶身高±5~6cm的范围内时即可认为生长正常。

中国城区0~19岁男童身高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男童身高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女童身高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女童身高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男童体重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男童体重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女童体重百分位数(1995)

中国城区0~19岁女童体重百分位数(1995)

计算身高标准差计分(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DS)是另一种衡量身高的方法。SDS=(测得的身高-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平均身高参考值)÷同年龄、性别正常平均身高参考值的标准差。凡在±2 SDS范围内者可认为正常。

生长速率

是指身高的年增长量。自新生儿到成年人的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各有不同的生长速率:新生儿及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速率高峰期;从3岁以后到青春期前,生长速率基本稳定,略呈缓慢下降趋势;青春期开始后,生长速率猛增,为第二次生长高峰。生长速率虽随年龄而有所不同,但为了要维持个体遵循其原有的百分位数线生长,其每年的生长速率不应较上一年者降低25%以上。在临床上,如遇身高年增长率<4~5cm/年时,应探讨其原因。生长速率的计算需依靠定期测量的所得的身高值。由于身高增长的不均匀性,和每次测量身高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因此,除了生长极其快速的婴幼儿外,计算身高年增长率的身高值测定的间隔时间应在6~12个月以上。

体重反映营养状况

在婴幼儿生长快速阶段,体重也可反映其生长情况;自2~3岁以后,体重增长量比较恒定,约每年2kg,直至青春发育期;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是单纯性肥胖症的高发年龄阶段,定期监测体重有助于本症的防治工作。由于体重与身高相关,仅凭体重判断小儿是否超重尚嫌不足。国内、外目前都采用体重指数(BMI)作为指标,其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2(m2)。国外将其阈值定为:BMI≥同性别同年龄参考值的第95百分位数者为肥胖(超重);BMI≥同性别同年龄参考值的第85百分位数者为肥胖高危对象。我国目前尚未有这方面完整的资料。(刘石平)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