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位于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原指湄公河(澜沧江)和夜赛河交汇处的一个三角洲。作为世界毒源地意义上的金三角,其范围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面积约19. 4万平方公里,大小村镇3000多个。金三角是一个广阔的低山丘陵地带,处于亚洲大陆陆地气候带与印度洋群岛的海洋气候带结合部,该地区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气候温暖适中,雨量充沛,丛林密布,土壤肥沃,极适宜罂粟生长,是世界著名的鸦片产地。由于山路崎岖,交通闭塞,马驮人掮仍是这里的主要运输方式。掸、佤、佬、苗、瑶、克钦、傈僳、拉祜、阿卡(哈尼)、汉等民族在此定居,总人口逾百万。

金三角毒源地的形成已有100多年历史。19世纪三次英缅战争( 1824—1826年、1854年、1885—1886年)后,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为攫取巨额利润,英国殖民者首次将鸦片种植、生产技术带来,强迫当地人大规模种植罂粟,加工成鸦片后销往中国和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从而植下了烟毒的祸根。1948年缅甸重获独立时,鸦片种植已遍布掸邦和部分边疆地区。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李弥残部在云南战败后退到缅甸东南地区,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占领了掸邦的一些地区作为立足点,着手发展鸦片生产并垄断了毒品交易,使该地区种毒、产毒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其鸦片年产量在50年代末已达700吨,占当时世界非法鸦片年生产总量的50%。60年代是金三角地区鸦片生产的黄金时期。随着生产、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该地区海洛因纯度日渐提高,数量逐渐增大,部分贩毒组织开始种植、加工并制造大麻及精神药品,染指世界范围的毒品交易,大规模的贩毒集团迅速崛起,先后出现了罗兴汉、坤沙等大毒枭。从60年代末起,随着侵越美军吸毒群体的迅速扩大,海洛因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极大刺激了金三角地区鸦片类毒品的种植和生产。

20世纪70~80年代,国民党残军势力逐渐衰弱,受过国民党军队正规训练的多股民族武装纷纷独立,逐步形成武装割据的局面。到80年代末,缅共解体,一分为四,进一步加剧了割据局面,各武装贩毒集团纷纷抢夺地盘和贩毒通道,其中坤沙领导的蒙泰军独占鳌头,占据了毒品交易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财力和人力上都得以极大加强。此后数十年,坤沙与缅政府形成对峙局面,几次交锋,双方均无功而返。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坤沙于1996年率部向缅政府无条件投降,第二代毒枭宣告结束。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现在的金三角已突破原有范围,地理位置不断北移,延伸至缅北、老北、越北等地区。

在整个金三角地区,缅甸的毒品生产以缅北掸邦为主。掸邦是缅甸最大的一个邦区,面积约占缅甸国土总面积的1/4,北部与中国、泰国、老挝接壤,长期以来一直在地方武装的控制下,是金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罂粟种植和海洛因生产地。

金三角地区中的泰国部分过去主要是罂粟、大麻的非法种植和海洛因加工制造地。70年代后,泰国政府积极推行“改植计划”,采取强制禁种措施,并加大对贩毒集团的军事打击,使该地区毒品产量大大减少,但目前仍有海洛因秘密加工点,是金三角地区重要的海洛因和鸦片出口地。90年代以来,泰国发现有大规模种植大麻的现象,大麻的非法贩运不断增加,非法制造苯丙胺的情况也日见突出。

金三角的老挝部分,过去一直种植和加工鸦片,近年来转向海洛因的加工制造,形势日趋严峻。境内武装贩毒集团实力强大,活动猖獗。其毒品流向也由过去主要向泰国出口,转为近年来通过缅甸、越南、中国、柬埔寨运出的居多。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在80年代以前一直以鸦片为主。60年代末,该地区的鸦片年生产量为1000吨,70年代末为1200吨,80年代末为1500~2000吨。80年代中期后,由于海洛因的毒性、刺激性远远高于鸦片,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海洛因的体积和重量又比鸦片大大减小,金三角地区的制毒者开始在生产鸦片的基础上提炼海洛因,并从欧美引进先进设备、配剂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海洛因的提炼技术和纯度,使金三角逐渐成为以生产海洛因为主的毒品中心。

进入80年代,金三角地区在生产鸦片、海洛因、吗啡等阿片类毒品之余,开始大麻的非法种植,并在精神药品需求量增大的刺激下开始非法制造精神药品。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滥用的不断蔓延,金三角地区开始大量制造冰毒、摇头丸等毒品。目前我国截获的该类毒品大部分来自金三角地区。

金三角地区毒品的渗透是70年代末我国毒品问题死灰复燃的根本原因,也是刺激我国国内毒品消费市场发展和诱发毒品犯罪的重要因素。随着金三角地区毒品种植和生产的不断扩大,积极寻求将毒品外运到北美、欧洲等世界主要毒品消费市场的通道便成为毒枭们致力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传统“中转国”的禁毒力度不断加大,而我国刚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对外交流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增多为贩毒集团假道我国运输毒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边民往来频繁,且历史上有过吸食、种植罂粟的现象,因此很快被毒枭们发展为毒品的转运地。进入云南的毒品进而向内地渗透,消费市场迅速蔓延扩大,使我国逐渐由单一的毒品过境国发展成为毒品过境和消费并存的国家,国内毒品违法犯罪形势也日趋严峻。近年来,金三角地区制贩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活动日益猖獗,在大量向我国倾销该类毒品的同时,还利用我国作为化工大国和天然麻黄碱生产国的便利条件,千方百计从我国走私易制毒化学品出境,作为生产海洛因、冰毒等毒品的原材料或重要配剂,增加了我国禁毒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