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或延迟使用雄激素剥夺治疗的一些争议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项研究能够明确证明,及早采取雄激素剥夺治疗拥有显著的生存优势。由于不确定的诊疗建议和激烈的商业支持,导致泌尿
21目前,关于即刻还是延迟使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前列腺癌,成为新的争论焦点。对于伴有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和那些处于进展期的患者而言,很显然需要采取迅速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而
22生化失败是指在缺乏临床复发证据的患者中,PSA水平持续较高或重新升高。局部和(或)系统性复发的区别是基于组织学、手术切缘阳性、PSA复发的时间及其增长的动态(PSA速度、PSA倍增
23从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永久性植入物(如125I、103Pd等)进行前列腺近距离放疗治疗前列腺癌变得越来越流行,这为低到中度风险患者,特别是不适合行前列腺根治术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
24放射治疗(RT)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破坏杀伤作用,适用于不宜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早期前列腺癌和一些需要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数项随机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
25前列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AHT)是指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或根治性放疗后,辅以内分泌治疗。其主要的适应证包括:①根治术后病理切缘阳性;②术后病理证
26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来说,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术前的诊断手段并不能可靠地对局部病灶的真实范围进行准确地界定。因此,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总是
27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无法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或放射治疗时,治疗方式可选择去势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及间歇内分泌治疗。两项大样本的随机性试验对局部晚期(M0期)患者进行雄
28雄激素剥夺治疗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或药物去势[主要通过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是目前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N1期及M1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均
29内分泌治疗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但是仍存在一些争议性的问题,比如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持续时间及药物种类的选择、给药的方式等。特别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
30与HGPIN相反,未进行激素治疗的前列腺癌(PCa)一般总是有ERβ高水平表达,甚至在淋巴结和骨转移中也是如此。对这些患者,用特异性ER药物可以减缓PCa的进展,但这些论点在临床研究
31在前列腺的上皮细胞上,这些实验数据主要是在动物模型中得到的(由Bosland综述):当低剂量的睾酮慢慢地被Noble鼠服用时,35%~40%的病例有前列腺癌变经过的高级别前列腺上皮瘤(HGPIN)形
32自从1986年雌激素受体(ER)基因被成功克隆以后,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雌激素通过单一受体即以ERα亚单位在前列腺癌组织和雌激素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直到1996年科学家Kuiper等证实
33细胞内存在多种蛋白质共价修饰方式,如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甲基化等,它们都对蛋白质发挥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泛素化(ubiquitylation)是介导蛋白质降解的重要
35Nishiyama等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共联仪对103例疑似前列腺癌、30例已确诊前列腺癌并进行了去势和氟他胺(flutamide)治疗6个月的患者的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的睾酮、双氢睾酮(DHT)
36在生理条件下,雄激素受体的作用与不同诱导明显相关,一过性的增殖、诱导是间接发挥作用,它是通过雄激素受体阳性的基质细胞发挥作用,在前列腺癌中受体标志物作用的明显改变与其受
37前列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与雄激素持续刺激密切相关,一组回顾性调查表明,80%的初治前列腺癌病例对雄激素阻断治疗敏感,但超过50%的患者会复发,并转为雄激素非依赖性。激素非依赖性前
3850多年前了解到,抑制雄激素活性,或去势,或抑制雄激素合成,能抑制或减少前列腺癌的扩散。事实上,雄激素及其受体在前列腺癌和正常细胞上起相反的作用。在正常细胞中,雄激素影响分化
39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被认为是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的前身。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源于低级别上皮内瘤(LGPIN),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发生于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组织。但是,高级别前列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