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象皮肿系淋巴管炎多次发作,皮下、皮内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阴囊皮肤增厚、变粗,呈象皮样改变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阴囊肿大如斗,重坠难受,阴囊皮肤肥厚变硬,麻木无痛。

本病属中医“焮疝”的范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症状与体征:患者多有丝虫病或在流行区域居住的病史,以及阴囊毒反复发作史。早期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精索炎和附睾炎,一侧阴囊自腹股沟向下蔓延性疼痛,附睾肿大,有压痛,精索上有一处或数处结节,触痛明显。继而阴囊肿大如斗,沉重下坠,皮肤极度肥厚,变硬,表面粗糙不平,状若象皮。晚期常伴双下肢桶状水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夜间采集周围血,直接涂片查找微丝幼虫。血中微丝幼虫阴性者,可做病变淋巴结活检,寻找成虫。查到幼虫或成虫即可确诊。

辨证诊断:

痰湿瘀结型

  1. 临床表现:初起阴囊水肿,继而肿大,阴茎常被肿大的阴囊覆盖,影响行动和房事;甚者阴囊肿大如斗,沉重下坠,皮肤极度肥厚、变硬,表面有高低不平的结节,不红不热,不痛不痒,不酿脓。舌质淡,苔白厚,脉濡缓。
  2. 辨证要点:阴囊肿大如斗,经久不愈,皮肤变厚、变硬,不红不热,不痛不痒,不酿脓。舌淡,苔白厚,脉濡缓。

痰热互结型

  1. 临床表现:阴囊肿大粗厚,坚硬重坠,红肿痒痛,伴双下肢桶状水肿。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2. 辨证要点:阴囊肿大粗厚,红肿痒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鉴别诊断

附睾炎:附睾炎主要表现为阴囊皮肤发红或不红,附睾肿大,触痛明显,可继发鞘膜积液。皮肤肿,但不厚,而且水肿不甚明显。

附睾结核:附睾结核发病缓慢,输精管呈串珠样改变,无触痛,可合并轻度睾丸鞘膜积液,无菌性脓尿及结核菌浓缩液检查呈阳性。而阴囊象皮肿则无上述表现。

治疗

首先要明确诊断,并根据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本病因水湿阻络痰凝血瘀而成,证属实证,临证时当辨热之有无。若痰湿为病,未能及时治疗,郁而化热,治疗时在除湿软坚消肿的同时,当佐以清热之法。

中医内治法

1)痰湿瘀结型

  1. 治法:化痰除湿,软坚消肿。
  2. 方药:橘核丸加减。
  3. 橘核15g,木香6g,厚朴12g,枳实6g,川楝子9g,桃仁6g,延胡索15g,木通6g,桂心6g,昆布12g,海藻12g,三棱15g,莪术15g,红花20g,苍术15g。

2)痰热互结型

  1. 治法:清热化湿,软坚消肿。
  2. 方药:橘核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橘核15g,木香6g,厚朴12g,枳实6g,川楝子9g,桃仁9g,延胡索15g,木通6g,昆布15g,海藻15g,龙胆草6g,黄芩10g,栀子9g,生地黄15g,车前子(包)20g,当归20g,泽泻15g。

中医外治法

  1. 威灵仙、山藿香、牛膝、五加皮、生姜皮各等份,煎汤熏洗。
  2. 透骨草60g,鲜樟树叶、松针各30g,生姜15g。切碎,煎汤熏洗。每晚1次,每次15分钟。
  3. 白果树叶适量,每天煎水熏洗局部1~2次。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或继发感染时,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积极使用抗生素。同时治疗丝虫病,给予抗丝虫药物治疗。枸橼酸乙胺嗪20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7天为1疗程;或枸橼酸乙胺嗪与卡巴胂合并治疗,卡巴胂每次0.5g,每日2次,口服,并加枸橼酸乙胺嗪,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连用天为疗程。

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改善功能障碍及外观,原则上可分为两类:

  1. 切除增生及水肿组织,保留全部或部分原有皮肤,利用原有皮肤修补所形成的缺损。这种手术适用于轻度或重度阴囊象皮肿。
  2. 切除增厚的皮肤与增生的水肿组织,用皮肤移植法修补缺损。这种手术适用于重度或巨大的阴囊象皮肿。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