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莱姆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病原生物是伯氏疏螺旋体。1975年10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老莱姆镇、莱姆镇和东哈丹姆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该病而得名。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此病。该病经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蜱叮咬而传播,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人群普遍易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此外,室外消遣活动如狩猎、垂钓和旅游等均可增加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危险性。莱姆病早期典型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之后可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其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因此被蜱咬伤后,若出现游走性红斑需警惕莱姆病可能,应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

该病的微生物检验以血清学试验为主,即用伯氏疏螺旋体抗原以ELISA法或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此外,还可采用PCR技术检查各种临床标本中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的DNA片段。伯氏疏螺旋体的培养和直接镜检较困难,临床不常采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