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咬伤是因水蛭(蚂蟥)吸附于人体皮肤吸血所引起的损害。水蛭亦称蚂蝗或蚂蜞,属环节动物门蛭纲。种类繁多,约有300多种,国内发现的有100余种,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为黄褐色至深褐色,分节明显,有口、眼及肛门,前后两个吸盘,生活于水田、河沟、池塘、草地、水洼、小溪等淡水中,能匐行,善游泳。蛭有两类:一类生活在水中称为水蛭,另一类生活在陆地称陆蛭,其中仅有少数可咬人吸血。

水蛭(蚂蟥)咬人

水蛭咬人

水蛭有两个吸盘,因此吸附力很强,口在前吸盘内,有三个颚,颚的嵴上有尖细的牙齿,在水中若遇到人时,先以吸盘牢牢地吸附在皮肤上,然后以腭齿将皮肤咬成一个三角形的破口吸血,在吸血的同时涎腺分泌水蛭素(hirudin),有抗凝作用,同时又分泌出一种使血管扩张的组胺样物质,因而可使伤口流血不止及产生皮疹。

水蛭咬伤多见于小腿、足背及其他浸水部位。当人在水中劳动或游泳时,水蛭可吸附到皮肤上,吸取血液,流入水蛭食管的血量可达其体重的1~5倍,取出水蛭后伤口会流血不止,但水蛭不会钻入皮内。初咬时一般不觉疼痛或仅感瘙痒,直到水蛭吸血后离去或取掉水蛭时才感到疼痛,局部皮肤可见三角形的伤口,周围皮肤可出现红斑或风团,严重者可出现大疱及坏死,偶尔可出现全身反应或过敏性休克。较小的水蛭有时可钻入阴道、子宫引起阴道流血,亦可侵入尿道、膀胱引起尿痛或血尿。在池塘洗脸、游泳或饮生水时,水蛭可钻入鼻腔、喉头,引起间歇性鼻塞、鼻出血、鼻痛、流涕及鼻内蠕动感。

诊断:下水后发现皮肤有瘙痒或疼痛、出血,常能发现水蛭仍牢固地吸附在皮肤上吸血,诊断不难。

预防及治疗

预防: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了解水蛭的生活史,不在池塘洗脸、游泳或饮生水。若在河塘中发现有水蛭可用药物将其杀死,及时铲除田埂或塘边的卵,以防孳生。有人用血块与敌百虫混合投至水中或稻田四周,诱导水蛭去吞食或吸吮而将其杀死。下田劳动需加强个人防护,下水前可在皮肤上涂防蚊油,或穿桐油长袜,有预防水蛭咬伤的功效。近年来在非洲有报道水蛭能传播艾滋病,应予重视。

被咬住了怎么办

1.水蛭若已吸附在皮肤上,切不可用手强拉,以免吸盘断在伤口内引起流血不止。

2.可采取以下方法取出水蛭:

  1. 用手掌或鞋底连续拍击水蛭,亦可用指甲或镊子夹住其身体再用火烧其尾部使其自行脱落,然后彻底清洗伤口,涂以碘酊或滴上1滴0.1%肾上腺素止血。
  2. 取食盐或浓醋、白酒、旱烟油置于虫体表面,数分钟至10余分钟,水蛭可自动脱落。
  3. 水蛭进入阴道、鼻腔、尿道、膀胱、肛门时不要惊慌,也不可用手强行拉出,可在局部涂蜂蜜、香油或青鱼胆,水蛭会自动退出体外。亦可用2%普鲁卡因加1%肾上腺素湿棉球塞入阴道、肛门或鼻腔内或用盐水灌注,几分钟后水蛭失去活力,然后取出。也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肠道内的水蛭可服蜂蜜使之排出。

3.水蛭咬伤部位可外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