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又称“壁虱”,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些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体表或体内,直接造成危害或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各种病原体。蜱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表较硬,背部和腹部有质板的称硬蜱;另一类是躯体较软,无质板的称软蜱。全世界已发现硬蜱800多种,我国有100余种,全世界有软蜱100多种,我国有10余种。蜱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分卵、幼虫、稚虫(若虫)、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型较大,可达2.5cm,不论是软蜱或硬蜱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更换一至数个宿主,不仅吸血损害皮肤,而且又是森林脑炎、Q热、野兔热、鼠疫、布氏杆菌病及蜱媒出血热、蜱媒斑疹伤寒、非洲蜱咬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常叮咬狗、猫、牛、马、鸟、兔、羊、鸡、鼠等动物,吸吮血液,也偶尔叮咬人。常栖居于墙壁、石缝、草地、树林及动物的巢穴处。

蜱虫咬人皮肤症状图片

蜱虫钻进皮肤后的照片

倚靠嗅觉传播

蜱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稚虫、成虫均能吸血。只有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吸完血后即落下来,落在动物的住所,故又称居所的蜱,且多在夜间吸血,叮咬宿主吸血时间短,由1~2分钟至1小时左右,但有些软蜱的幼虫吸血时间较长,甚至可达5~6日,而硬蜱则不同,它寄生在宿主身上,多在白天吸血,有的硬蜱可日夜吸血,吸血时间长,一旦找到适宜的宿主吸血就不再更换地方,只有在产卵和蜕皮时从宿主身上掉下,因此称之为宿主的蜱。在吸血时将蜇肢和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内,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在吸血的同时还可分泌性质尚不明了的抗凝剂及毒性物质注入皮内。蜱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

蜱虫叮咬在人头上图片

叮咬处皮肤炎症性水肿性红斑、丘疹及水疱,可见虫体口器牢牢固定在皮肤上,拍打也不离去

蜱虫咬人的症状

蜱侵入人体后用喙器刺入皮肤吸取血液,吸血时间的长短和蜱的种类有关,有的蜱可在体表停留1至数日,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后24~48小时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淤点或瘀斑,重者淤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不愈。软蜱刺伤后有时能引起组织的坏死。我国新疆发现的顿喙蜱叮咬后形成多发性坚硬的结节及出血性损害,约经2周局部痒痛才达高峰,3周后才开始消退,它又是回归热的传染媒介。

某些蜱叮咬人的同时可将唾液(或虫卵)中能麻痹神经的毒素注入宿主体内,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特别多见于儿童,国外报道较多。能引起“蜱麻痹”的蜱种有美洲的安氏距头蜱、澳大利亚的金环蜱、南非德毛蜱、欧洲的蓖子蜱。此外,还有不少蜱可引起“蜱咬热”,蜱吸血1~2天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蜱叮咬后临床症状轻重差异很大,有时与其他昆虫叮咬难以区分,必须在体表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预防及治疗

预防:改善环境卫生,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蜱。

  1. 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的蜱,可用手摘除或喷洒敌百虫、滴滴涕等杀虫剂。住房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封堵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并捕杀各种野生啮齿动物。
  2. 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表面涂搽邻苯二甲酸丁酯乳剂可防蜱叮咬,并及时洗澡更衣。

治疗: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给予对症处理。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

  1.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氯仿、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蚊香,数分钟后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2. 去除蜱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取出。
  3. 在伤口周围以2%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000U加生理盐水100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4.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如创面有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