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属昆虫纲,蚤目,是哺乳动物和鸟、禽类的体外寄生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世界上已知跳蚤2000多种,我国已发现454种。根据跳蚤的习性和寄生的宿主不同而有人蚤、猫蚤、犬蚤、鼠蚤、鸡蚤之分。叮咬人的蚤主要是人蚤(又称致痒蚤),但猫蚤、犬蚤也可叮咬人的皮肤,但它不能在人体寄生。鼠蚤还能传播鼠疫、斑疹伤寒、土伦斯菌病、野兔热、猪丹毒等,又是某些绦虫病的中间宿主,对人的危害性较大。

 跳蚤

蚤的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在动物身上产卵落入巢穴中,孵出幼虫,幼虫在巢穴或潮湿的角落里孳生,成熟后吐丝作茧,在茧内幼虫发育成蛹,蛹成熟后破茧而蜕变为成虫。雌蚤吸血后1~4天即能产卵,从卵变为成虫,约需3周左右。

人蚤成虫约1~4mm,无翅,呈褐色,蚤体虽短小,但足长而发达,善跳跃,人蚤可跳高19.5cm,跳远33cm,口器细而长,便于刺入皮肤吸血。常寄生在人的皮肤或动物的皮毛上,或隐居于墙角、地板缝、床板下等潮湿处。

病因及发病机制

蚤用锐利的口器叮咬人和动物的皮肤,吸血为惟一的食物来源。雌雄蚤均能吸血,叮人的成蚤每天吸血1至数次,每次吸血2~3分钟,在吸血的同时口器分泌的毒素注入皮内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机体对跳蚤叮咬后的反应常因人而异,有的被叮咬后可无任何反应,有的可发生红斑、丘疹、风团,局部皮肤红肿剧痒,损害中央可见针头大紫红色斑点,是叮咬的痕迹,有的可在红肿表面出现水疱。皮疹多发生在腰部、腹部、小腿等处,呈线状或成群的排列,儿童的损害症状常更显著,呈丘疹性荨麻疹的表现,自觉奇痒难忍,由于搔抓常见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

诊断:在阴暗潮湿的居室,尤其是饲养猫、狗、鸡、鸟的家庭,若腰部、小腿等处突然出现剧痒,有散在分布的水肿性红斑、风团,应考虑有蚤叮咬的可能,若能捕捉到蚤即可确诊,但要和其他的虫咬皮炎鉴别。

预防及治疗

预防:改善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住房要通风透光,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换、勤晒太阳。要捕杀老鼠,不要和猫、犬同室居住。另外可用药物灭蚤,如倍硫磷粉、杀鼠酮或滴滴涕喷洒剂(内含5%滴滴涕和0.5%敌敌畏),5%马拉硫磷喷洒墙角或地板缝。家中饲养猫、犬、家畜、家禽者要对动物的栖居处喷洒药物,应注意防止动物中毒。

若身居蚤较多的环境,于睡前在身上涂20%樟脑油或10%樟脑酊,可起驱蚤的作用。

治疗:对叮咬部位的皮肤主要是止痒消炎,可涂搽各种止痒药水,如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清凉油和市售的皮炎药水,皮疹广泛或反应较重者可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