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鼠疫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俗称一号病,病死率高达30%~60%,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可传播和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耶尔森菌感染野生啮齿类动物后,可通过跳蚤传播疾病,如该菌可经鼠蚤叮咬侵入人体,由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出血坏死性炎症反应,即腺鼠疫;进一步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型鼠疫;侵及脑组织引起脑膜炎;侵及肺部引起继发性肺鼠疫,亦可因吸入含菌飞沫而感染并引起原发性肺鼠疫。鼠疫的分布与它所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的地理分布情况一致,后者在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大陆都有发现。世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的国家有50个,非洲、亚洲、南美洲都发生过鼠疫流行,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非洲,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秘鲁。

实验工作人员对疑似鼠疫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检验时,必须实行特殊防护并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标本必须送至指定的具有严格防护措施的专业实验室。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检测:

一、染色镜检:将标本涂片作革兰染色,直接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球杆菌,两端极浓染,无芽胞,无鞭毛。

二、分离培养:未污染标本采用血平板,污染标本可选用选择性培养基,如龙胆紫溶血亚硫酸钠琼脂。经27~30℃培养24~48小时后,挑取可疑菌落作鉴定。

三、鉴定:鼠疫耶尔森菌在血平板上可形成柔软、黏稠的粗糙菌落。在MAC上呈不发酵乳糖无色的小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呈钟乳石状发育。生化反应为动力阴性,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苯丙氨酸脱氨酶、脲酶、硫化氢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当穿刺培养时,培养物表面呈膜状,细菌沿穿刺线呈纵树状发育;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大多数糖类;IMViC试验结果为----。根据初次分离时典型的菌落特征、菌体形态、肉汤中生长特点、生化特征,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进行分析,可初步诊断是否为鼠疫病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