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咬”、“墨蚊”或“蠓拍子”,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有1000多种,我国吸血的蠓约有400多种,其中以库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分布全国各地,尤其林区多见。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虫体小约1~2.5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孳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卵产于湿土、静水、树洞等处,以幼虫或卵越冬。

蠓虫

临床表现

皮损多见于下肢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中央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小时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12~24小时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淤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淤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损害。在反复发生2~3年后可产生免疫力,虽再遭蠓叮咬也不发病。因此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对蠓孳生地及栖居场所喷洒杀虫剂。下田劳动前在皮肤上涂上防蠓药水。

(二)治疗:发生皮炎后外搽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如有继发感染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液外洗。已形成结节可向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每周1次,一般2~3次可愈。反应严重者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