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是一种与蚊相似的吸血昆虫,属昆虫纲,双翅目,毛蠓科。成虫为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双翅,全身密布细毛,长约3mm,口器和蚊的相似,为刺吸式,停息时两翅竖立,其幼虫孳生于动物巢穴,墙洞以及松的土壤里,成虫在夜间活动,不仅吸吮人的血液也吸食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白蛉

白蛉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种,我国已发现30余种,主要是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长江以北地区最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

白蛉发育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雌蛉产卵在室内外阴暗潮湿的泥土及墙缝、土洞、鼠洞等处。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3~5天雌蛉开始产卵,卵在潮湿的土内孳生,4月份变蛹化为成虫。一生产卵50只左右,产卵前必须要吸血一次,否则卵不能发育。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的叶汁为食,雌蛉多在黄昏至翌晨吸吮人血,白天躲在光线不足、空气不流通和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白蛉因飞行能力差,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栖息场所的墙面上作短距离跳跃式的飞行。雄蛉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蛉可活2~3周,幼虫的耐寒力强,潜藏于地面下10cm内的浅土内越冬。每年最多繁殖两代,多在夏秋季节出现。白蛉对人不仅可以叮咬吸血,而且是传播黑热病、白蛉热、东方疖的媒介。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甚至刺痛。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水疱和糜烂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黑热病、皮肤黑热病的发生。在白蛉区的居民,多次被叮咬后,皮肤上可不出现反应,说明出现了脱敏现象。

预防及治疗

白蛉虫体小,对药物敏感,用药物杀虫可获得很好的效果,清除垃圾、杂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喷洒药物,可将幼虫杀死。对白蛉叮咬后的皮肤损害,可外用清凉止痒剂或糖皮质激素制剂,如有全身反应可口服抗组胺药。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