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上对于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针对前列腺癌肿瘤细胞的演变机制以及骨细胞的靶向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磷酸盐法

静脉注射或口服二磷酸盐治疗已成为控制CRPC患者溶骨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二磷酸盐来源于无机焦磷酸衍生物,它与羟基磷灰石结合后抑制骨的钙化,防止破骨细胞分解钙化的骨质。第二代含氮的二磷酸盐制剂,附加了抑制甲戌二羟酸途径的效应酶,可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同时也可影响成骨细胞和肿瘤细胞。这些化合物可阻止成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还可以促进黏附于骨基质的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生长因子。虽然二磷酸盐能够改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但是对于骨转移引起的骨骼疼痛,目前尚无确切的疗效。

靶向抑制剂

骨质破坏和肿瘤生长的恶性循环使得溶骨效应不断进展。肿瘤细胞分泌的破骨因子促使骨的重吸收。随着骨溶解释放出骨基质因子,包括TGF-β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针对肿瘤与骨质破坏中的各个环节,此类药物主要有狄诺塞麦(为高亲和力的RANKL单克隆抗体,可阻断破骨细胞成熟),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能够限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降解),SRC激酶阻滞剂(达沙替尼等),TG F-β1信号轴抑制剂等,还有一些最新的治疗靶点仍处于研究当中。

全身核素治疗

目前研究显示放射性核素可作为前列腺癌骨转移后发生剧烈性骨痛的姑息治疗方案,其有效使用前提是肿瘤细胞未侵及骨髓。这种疗法首先将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化学物质(放射性核素)通过静脉注入人体内,然后利用放射性核素先天性的骨亲和性,能够快速进入人体骨骼,并积聚于骨转移灶从而对该区域进行内照射。目前,这类放射性核素临床上常用的有p一锶-89和α-镭-223,其他核素为两种药物的合成体(其轭配体),如磷酸盐配体β-钐-153,可直接选择性地将磷酸盐运送到发生转移的骨病灶,从而更加精确的进行治疗。前文已经提过,由于此类物质为放射性核素,这类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大约一周内大部分经肾脏排出,因此,在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一周内应该妥善保存处理尿液,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污染。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种放射性核素(尤其是磷酸盐配体β-钐-153)也能一定量的被正常的骨组织吸收,而骨骼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因此在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前后应密切监测血液中血细胞数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核素治疗后应3天左右复查一次血常规。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与局部外放射治疗同时进行,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PSA值,缓解骨痛症状,但是对患者总的生存率影响不大。

局部外照射治疗

如果骨转移仅仅发生单个位置的骨转移或者局部的骨转移,此时也可以行局部外照射治疗(对于全身多发转移无效)。局部外照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10-15次,80%以上的患者疼痛症状可以缓解,并且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这种疼痛缓解可以持续一年以上。发生骨转移时局部外照射的副作用与具体转移位置有关。盆腔转移者外照射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腹痛腹泻、血尿及血便等;颅骨转移者则表现为脱发、头皮红肿等;脊柱转移者外照射后主要表现为哽噎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椎转移),反射性肺炎、恶心呕吐、腹泻(胸椎、腰椎)等,其他的并发症主要有对骨髓抑制引起的血细胞减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