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出,代谢综合征是促使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一组高危因素的集合,包括血糖升高、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并统一了MS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

此前,早在1988年Reaven提出了X综合征概念,包含一组代谢异常和疾病,包含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IGT)、高胰岛素血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VLDL-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和高血压。X综合征是在以往许多学者研究基础上的总结,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和临床工作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95年,Stern提出了共同土壤(common soil)学说,其核心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共同发病基础、危险因素。在1998年以前,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名称来概括说明这种代谢异常状态,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代谢紊乱综合征(dysmetabolic syndrome)和死亡四重奏(deadly quartet)等。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确定了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医学术语,提出了诊断标准,1999年又作了修订。在2005年以前医学界并无统一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自1998年WHO提出了诊断标准后,先后又出现了其他建议标准,如1999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EGIR),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2003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也于2004年提出了适合于中国人的诊断标准。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的各种诊断标准与建议,引起了又一轮的学术讨论和热议。不难发现,各标准中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是一致的。首先,肥胖是诊断标准中的核心成分,是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血糖升高的重要和始动因素,是病理机制之中的基础环节。其次,诊断标准的确立基础和准确性判断都是以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的影响为指针。当然,出自不同学术机构的诊断标准存在差别实属正常,因为,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得深、看得透彻,就会产生差别。仔细分析糖尿病专家、心血管病专家和内分泌专家分别提出的标准,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诊断标准的不同是各领域专家意见不一致、内容不够完美的体现,也说明看待问题存在专业领域的片面性、不完整性。

2005年IDF适时制定了新的标准,包含了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主要学科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个新定义(new worldwide definition),也是多学科专家的共识。IDF标准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IDF共识制定小组还确定了供科学研究的白金标准(platinum standard definition),纳入了同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其他一些指标,如总体脂分布(DXA)、ApoB(或非HDL-2c)、OGTT、HOMA-IR、微量白蛋白尿、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用于以后的科学研究,补充和完善新定义的内容。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