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行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球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为3420万,较往年有所增加,这是由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推广,艾滋病死亡人数较前减少。2011年,全球新增感染者人数为250万,较2005年下降20%,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为170万,较2005年下降24%。每天有超过6800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4600人死于艾滋病。

在亚洲,虽然艾滋病流行率总体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认为,全球的第二次艾滋病冲击波可能已经不在非洲,而是转到亚洲,主要是在印尼、印度、尼日利亚、俄罗斯和中国这些人口较多的地方。

我国流行状况

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患者,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大中城市陆续报告有零星散在的艾滋病病例,均为在境外感染,这一时期是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第一阶段,被称为传入期( 1985~1989年)。

直到1989年,在云南省瑞丽市注射吸毒人群中第一次检测出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才标志着艾滋病病毒在我国流行的真正开始。1989~1994年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吸毒人群中,以共用未消毒注射器为主要传播途径,呈现出由西南边境向内地辐射的趋势。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回国人员、性病患者、暗娼及男男性行为者中也发现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疫情波及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内的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云南省的注射毒品人群中有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外,其他地区均为散发。这也是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第二阶段,称为局部流行期( 1989~1994年)。

此后,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进入第三阶段( 1994~),即快速增长期。1995年在四川和新疆的吸毒者中相继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随后,艾滋病在这些地区的吸毒人群中蔓延势头急剧加速,并向其他地区的吸毒人群蔓延,全国吸毒严重的省份先后报告了艾滋病在局部地区吸毒人群中的暴发流行。200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在吸毒人群中发现了艾滋病的流行。1994年底到1995年初,由于多方面原因,临床用血未经过艾滋病抗体检测,一部分临床受血患者使用了受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而感染艾滋病,最初在中原地区的河北、安徽、河南等省份在局部地区的单采血浆献血人群中发现了艾滋病暴发疫情,随后在全国十几个省都发现了单采血浆献血员中发生艾滋病流行的现象。之后,在国家采取保障血液使用安全的多种措施后,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2004年开展了全国既往献血员艾滋病疫情筛查,基本查清了这一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情况。不容忽视的是,性行为传播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女性感染者人数的增加,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人数也在增加。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44 712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74 399例,报告死亡93 003例。在传播途径方面,注射毒品传播占27. 6%,异性性传播占42. 4%,同性性传播占6. 7%,既往采供血传播占9. 1%,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占2. 9%,母婴传播占1. 3%,传播途径不详占10%。到2011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数为78万,经异性传播占46. 5%,经同性传播占17. 4%,经注射吸毒传播占28. 4%。2011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 8万人,2011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 8万人。根据2011年的疫情估计,我国艾滋病的疫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全国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
  3. 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
  4. 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继续增高。
  5. 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

我国HIV/AIDS流行的危险因素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婚前和婚外的多性伴行为、感染者配偶婚内无保护性行为、男男性行为)、人口流动、性观念变化、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以及大众艾滋病知识及防护意识的缺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在较大规模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多性伴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行为,再加上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尚未被发现,因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短期内艾滋病疫情仍将呈现上升态势。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