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因外感湿热疫毒,饮食内伤、过度劳累或大病久病之后,导致湿邪因遏脾胃,雍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阴黄与阳黄两类。凡色泽鲜明,黄如橘皮者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者为阴黄。阳黄多由湿热内蕴,熏蒸肌肤所致。阴黄多因寒湿内阻,脾阳不运、胆汁不循常道而成。

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脾胃虚弱及肝胆结石、积块瘀阻、劳倦、病后有关。其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因为患。

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邪因遏脾胃,雍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黄疸的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阳黄证,身体强壮,又能获得正确的治疗,黄疸能在短期消退;而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者,则易转为阴黄。阳黄湿重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阴黄证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易转成积聚、鼓胀,属于“恶液质”范畴。

证治分类

1. 寒湿阻遏证证机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主要表现为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剂茵陈术附汤加减。常用药:茵陈利湿退黄;制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以化水湿,且可制茵陈寒凉之性;白术、甘草健脾胃以利湿浊。

2. 脾虚湿滞证证机主要为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临床表现为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治法为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3. 湿热留恋证证机为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所致。症状主要为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脉濡数。治法为清热利湿,以除余邪。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清热化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分利;白术、苏梗、陈皮化湿行气宽中。

4. 肝脾不调证证机为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所致。症状为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养血舒肝;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陈皮、山楂、麦芽理气助运。

5. 气滞血瘀证证机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所致。症状为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治法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