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传统的凝血是指一系列酶解反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相继经酶解激活,由无活性前体转为活性形式,直至最终形成凝血酶;然而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结果少量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即能使大量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上,在此FⅫ自身激活而转为FⅫa,FⅫa将裂解激活激肽释放酶原和FⅪ,使两者分别转变为具有酶解活性的激肽释放酶和FⅪa。经过接触相激活,FⅫ、FⅪ相继被激活,从而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在血管损伤或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受到细菌内毒素、补体C5a等因素刺激时,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激活FⅦ,从而形成FⅦa-TF复合物,FⅦa-TF复合物生成后能迅速激活FⅩ,由此将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共同途径:指在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中,FⅩ分别被FⅨa-FⅧa复合物和FⅦa-TF复合物激活为FⅩa,在Ca2+ 存在情况下于磷脂膜表面与FⅤa结合形成1∶1复合物(FⅩa-FⅤa),其作用是激活凝血酶原使之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而转变为纤维蛋白,在FXⅢ a和Ca2+ 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整个凝血的级联激活过程犹如瀑布的水流,下游以酶原形式存在的因子依次被上游活化的凝血因子(酶形式)激活,再依次激活其下游的凝血因子(下图)。当然,凝血因子的激活尚不能完全用瀑布学说解释。近年来认为,凝血过程的启动是组织因子的释放以及组织因子与FⅦa的结合;组织因子和FⅦa不仅可以活化FⅩ,也可以使FⅨ活化;凝血酶生成后除可以使本身大量活化外,还可以使FⅧ、FⅤ、FXⅢ 及血小板活化;内源凝血途径由FⅪ被凝血酶激活为FⅪa启动等。

 传统的凝血途径示意图

传统的凝血途径示意图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