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囊肿是睾丸或附睾部出现含有精子成分的囊性肿块,为较常见的阴囊内囊性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人,临床症状轻微。中医文献中没有类似病名、病症的记载,有的学者称之为阴囊内“痰包”。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1. 症状:本病多发生于30~40岁的青壮年,老年人偶有发生。一般无症状,如精液囊肿较大者,可出现阴囊部位的疼痛及下坠感。
  2. 体征:本病睾丸或附睾部可触到边缘光滑,质软而有囊性感的圆形肿块,小的刚可扪及,大的达鸡蛋大小,酷似睾丸,多发于附睾头部,囊肿透光试验阳性。
  3. 实验室检查:囊肿穿刺液中可发现不活动的精子、脂肪小体、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

辨证诊断

气滞痰凝型

  1. 临床表现:睾丸或附睾部可触及质地柔软的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有波动感,肿块小者可无明显不适,较大者可有阴囊坠胀疼痛感。多伴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纳呆腹胀,大便溏薄等症。舌质淡,苔白,脉弦。
  2. 辨证要点:睾丸或附睾部可触及质地柔软的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有波动感,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阴虚痰阻型

  1. 临床表现:精液囊肿,伴性欲亢进,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阳强易举,性交不射精,或有性交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2. 辨证要点:精液囊肿,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苔黄腻,脉滑数。

鉴别诊断

  1. 睾丸鞘膜积液:本病肿块多呈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柔软而有波动感,无压痛,睾丸与附睾不易扪清,肿块穿刺液中不含精子,多呈透明无色液体。
  2. 附睾结核:本病肿物呈结节状,可与皮肤粘连,甚至破溃,形成慢性窦道,输精管常呈串珠状,透光试验阴性,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血沉常增快。肿物多位于附睾尾部。
  3. 睾丸附件囊肿、睾旁囊肿:本病表现为阴囊内囊性肿块,但较少见,囊肿多在睾丸上极,囊肿内容物镜检不含精子。
  4. 精索鞘膜积液:阴囊内囊性肿块,位于精索部位,为卵圆形或柱形,体积较精液囊肿为大。牵拉睾丸或精索时,肿块随之下移。B超探查精索部位出现透声区。

治疗

明辨病位:本病病变部位在阴囊内睾丸及附睾旁,若是其他位置的囊性肿块则非本病。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其侧重不同,或以肝失疏泄为主,或以脾失健运为主,或以肾阴亏虚为主。故临证时须结合全身情况及患者体质查明病变的主要脏腑进行辨证施治,方能收到较好疗效。

细审寒热:本病有因肝郁脾虚、痰湿内阻而致精液囊肿,也有因阴虚火旺、炼液成痰而致的精液囊肿。故在临证时须细审寒热,分清属性,用药才能有的放矢,切中病机。

综合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应结合具体病情,积极配合其他疗法,以综合施治,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

内治法

1)气滞痰凝型

  1. 治法:疏肝理气,化湿消痰。
  2.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3. 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5g,猪苓12g,泽兰25g,川牛膝15g,片姜黄10g,白僵蚕12g,陈皮10g,制半夏10g,昆布20g,海藻20g,王不留行15g。

2)阴虚痰阻型

  1. 治法:滋阴降火,化痰散结
  2. 方药:大补阴丸合消瘰丸加减。
  3. 熟地黄20g,黄柏10g,龟甲15g,昆布20g,海藻20g,夏枯草20g,白僵蚕12g,川牛膝15g,陈皮10g,制半夏15g。

外治法:用玉枢丹拌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一次。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不需内服药物,可用穿刺注射法治疗,即穿刺囊肿,抽出积液后注入硬化剂,如无水酒精、奎宁乌拉坦溶液、654-2溶液、5%鱼肝油酸钠等。适用于较小的囊肿,但复发率较高,且易感染,目前多不主张应用。

X线照射:X线照射睾丸可抑制睾丸曲细精管的分泌,从而使囊肿不再出现。适用于老年人或已有子女者。照射剂量为6~8Gy/6~8d内,不会影响性欲,偶有睾丸萎缩。

手术治疗:囊肿较大,影响活动时,可行囊肿切除术,这是本病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经阴囊切口显露游离囊肿,钳夹狭细的颈部,完整切除,颈部残端用肠线结扎。最好施行睾丸鞘膜翻转术,以防止鞘膜积液的再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