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囊肿是附睾上的良性囊性瘤,内含浆液,内膜为柱状上皮。可能由胚胎发育中内分泌紊乱或创伤引起。因体检异常而做阴囊超声检查的儿童中有5%~15%患有附睾囊肿。附睾囊肿发病率与激素水平有关并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之对比,精液囊肿常见于青春期之后,是指起源于附睾、睾丸网或输出小管的囊肿,囊液内含有精子,可呈乳白色。发病原因可能为输出小管阻塞。精液囊肿可发生于附睾的任何部位,但多发于附睾头部,圆形、光滑、边界清楚,透光试验呈阳性,有的可与睾丸鞘膜积液同时存在。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患者中偶然发现率高达30%。临床表现为阴囊内囊性肿物,多单发,也可成串珠样,极似鞘膜积液。小的可能刚能触及,大到鸭蛋大小,酷似两个睾丸。

附睾囊肿和精液囊肿的临床症状相似:阴囊不适,疼痛,肿块。大多数囊肿仅需保守治疗,当囊肿引发持续性疼痛或体积过大引起不适时应行囊肿切除术。其他虽有多种治疗方法,如经皮穿刺抽吸、囊肿内注射硬化剂等,但复发率高,易导致附睾梗阻、化学性附睾炎,效果不及手术切除。因为囊肿和附睾在解剖上紧密相连,传统囊肿切除术很容易造成附睾损伤,有可能导致附睾梗阻,其他并发症有血肿、鞘膜积液、感染、睾丸萎缩等,发生率约10%~30%。2011年Eric C.Kauffman等首次报道了23例显微精液囊肿切除术,术后仅有1例患者发生血肿,其余患者术后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疼痛或少精的症状均有好转。手术显微镜可以放大手术视野从而有利于从附睾上分离囊肿并切除,从而减少附睾损伤、囊肿复发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囊肿显微切除术比传统切除方法更加安全有效,是术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的首选。

手术适应证

  1. 自觉症状严重,呈持久性疼痛者。
  2. 体积较大,影响正常活动和外观者。
  3. 影响生育功能者。
  4. 并发感染者。
  5. 不能排除腺样肿瘤或恶性病变者。

术前准备

  1. 囊肿合并感染者适当应用抗生素。
  2. 彻底清洗阴囊。

【麻醉和体位】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仰卧位。

手术步骤

  1. 常规消毒,作阴囊横切口,合并精索静脉曲张者可作腹股沟切口。切口大小取决于囊肿的大小。用电刀切开鞘膜,显露睾丸、附睾及囊肿。
  2. 把手术显微镜推向术野,放大10~25倍,用显微剪进行钝性和锐性分离,把囊肿小心地从附睾上剥离,分离过程中注意不要刺破囊肿。精液囊肿要剥离到它所起源的单根输出小管(图4-4-1),附睾囊肿一般无蒂。分离出的输出小管用5-0或6-0可吸收线结扎。完整移除囊肿。用双极电凝止血。仔细检查附睾以确认无结扎松脱、电灼伤及精液泄漏。
  3. 用带30号针头的结核菌素注射器吸取囊液置于玻片上,加盖玻片在台式显微镜下放大400倍观察。发现精子就可以诊断为精液囊肿,无精子者为附睾囊肿。
  4. 在手术显微镜下检查出血点并用双极电凝止血。用9-0单丝缝线把附睾被膜和睾丸白膜间断缝合在一起(图4-4-2)。把睾丸和附睾还纳鞘膜内,用5-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鞘膜。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条。分别在不同层次用可吸收线缝合肉膜和皮肤。

精液囊肿(SP),输出小管(ED),附睾(EP)

图4-4-1 精液囊肿(SP),输出小管(ED),附睾(EP)

把附睾被膜和睾丸白膜间断缝合在一起

图4-4-2 把附睾被膜和睾丸白膜间断缝合在一起

术中要点与注意事项

  1. 术中剥离囊肿要仔细,不要刺破囊肿,注意精液囊肿有蒂,附睾囊肿无蒂。
  2. 术中检查囊液中是否含有精子以明确诊断。
  3. 用双极电凝而不用单极电凝止血,以减小灼伤的风险。

术后处理

  1. 术后根据病情适当应用抗生素。
  2. 适当加压包扎阴囊,将阴囊抬高。
  3. 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

并发症及防治

1.阴囊血肿:发生阴囊血肿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严,剥离面太广,未正确使用引流,术后未适当加压包扎等。因阴囊壁较松弛,出血不易自止。为预防术后血肿,术中止血要严密,正确使用引流,术后适当加压包扎阴囊。一旦发生阴囊血肿,轻者可自行吸收,重者需用粗针头将积血抽出,然后加压包扎。必要时可切一小口,将积血清除。一般很少需切开止血。

2.睾丸鞘膜积液:主要原因为手术对鞘膜的刺激。故有人主张术中将睾丸鞘膜敞开、部分切除或翻转。

3.感染:囊肿合并感染者,术后发生阴囊感染的机会较多,尤其术中囊肿剥离破者。故术中操作要仔细,适当应用抗生素。如为切口感染,应拆除缝线换药。如阴囊内感染已形成脓肿者,应切开引流。

(吕坤龙 涂响安 邓春华)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