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在长期抗疟治疗过程中诱导产生的。现已逐步出现了对氯喹具有抗性的恶性疟原虫株。云南边境地区患者体内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率达85%~96%,Ⅱ、Ⅲ类地区抗药率达40%以上(Ⅰ类地区指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的县,Ⅱ类地区是指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县,Ⅲ类地区是指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疟疾流行县);体外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率为80%~100%,且在云南地区检测到恶性疟原虫对阿莫地喹、哌喹的抗药率达80%~100%。

在临床停止使用氯喹治疗恶性疟原虫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7%~100%下降到2000年前后的26%~83%不等。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其他抗疟药的抗性呈药物压力依赖性,其抗性与药物压力程度成正相关。青蒿素类药物是我国科学家从中草药中提取与合成的一类高效抗疟药,可杀灭恶性疟红内期疟原虫,也可杀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但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已相继报道出现了青蒿素抗性疟原虫株,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为延缓疟原虫抗药性出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及规范用药,即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 ACT)。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