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多发性消化性溃疡与顽固性腹泻提示胃泌素瘤

临床凡遇下述情况应考虑有本病可能:①反复发作或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溃疡并腹泻;②青少年或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有胃肠胰内分泌肿瘤家族史;③内镜提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增粗;④胃及上腹部术后不明原因高胃酸、肠瘘与边缘性溃疡等;⑤消化性溃疡并高钙血症、肾结石和垂体肿瘤者。

胃泌素瘤无特征性表现,但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和高胃泌素血症3者并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胃泌素测定对于诊断是直接和客观的依据,当血胃泌素基础值大于200pg/ml时基本可确定诊断。当胃泌素>1000pg/ml时BAO >15mmol/h或伴有胃酸pH<2即可确诊。若未达上述诊断标准,进一步行激发试验,并行影像学检查、PTPVS或SASI测胃泌素探索肿瘤部位,内镜超声及术中超声可提高胰腺及十二指肠部位胃泌素瘤的检出率。SRS有助于发现原发灶和转移灶。

胃泌素瘤与其他高胃泌素血症伴高胃酸分泌的疾病鉴别

在确诊胃泌素瘤之前,应先注意腹外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可伴高胃酸分泌抑或低胃酸分泌。约25%的胃泌素瘤出现在MEN-1综合征中,亦需先排除。

胃窦G细胞增生

由于增生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而同时具有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溃疡。鉴别要点为:本病胰泌素试验阴性及蛋白餐试验阳性。组织学见胃黏膜G细胞增生,细胞内所含胃泌素量明显增高,可达正常的30倍。

残留胃窦

胃次全切除术和Billroth 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小部分胃窦包在十二指肠残端内,残留的G细胞在碱性环境刺激下大量分泌胃泌素。

胃幽门梗阻

由于胃潴留刺激胃窦G细胞而致高胃泌素血症,手术解除梗阻或抽出胃内容物后可恢复正常水平。

短肠综合征

小肠部分切除后,存在于小肠的抑制胃泌素释放的肠高糖素、肠抑胃肽(GI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减少,则胃泌素释放增加。此外,肝肾功能不全致胃泌素分解障碍,亦致高胃泌素血症。

反跳性高胃酸分泌状态

反跳性高胃酸分泌状态(rebound acid hypersecretion state)是一种新发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巯乙胺(cysteamine)治疗胱氨酸尿症(cystinosis)后。胃壁细胞(parietal cells)有组胺(histamine)和乙酰胆碱(and acetylcholine)受体,而肠嗜铬样细胞(enterochromaffin-like cells)表达胃泌素受体。胃泌素引起的组胺分泌取决于肠嗜铬样细胞的数量,胃壁细胞数目也由胃泌素调节,因此干扰或抑制胃泌素分泌的药物可通过增加胃壁细胞肠嗜铬样细胞的数目而导致反跳性高胃酸分泌状态。

果糖不耐受性腹泻

虽然其表现多端,但饮食控制有良好效果。少数出现顽固性腹泻(refractory coeliac disease),患者常接受各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肠绒毛萎缩后,即使饮食不含麦胶,仍然不能缓解腹泻而导致长期误诊。

胃泌素瘤与高胃泌素血症伴低胃酸分泌的其他疾病鉴别

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癌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

由于胃酸减少乃至缺乏,对胃泌素分泌的反馈抑制作用丧失,致使正常G细胞大量自主分泌胃泌素。恶性贫血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胃泌素分泌过多,胃壁细胞和黏液细胞增生,幽门区黏膜的肠嗜铬细胞样细胞增生,甚至发生类癌肿瘤。

糖尿病性假性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见于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胃张力降低、胃内液体滞留和黏膜皱襞肥大,可见胃溃疡。胃内液体过多是由于分泌物和食物潴留,而非分泌增加,胃酸分泌往往减少,因胃酸降低而致血清胃泌素升高。

胃泌素瘤与MEN-1鉴别

常同时在甲状旁腺、胰腺或垂体两种以上脏器发生肿瘤,胃泌素瘤是MEN-1常发生于胰腺的肿瘤,要注意其他部位肿瘤,以防漏诊。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