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的牙胚在4~5岁时开始形成,7~10岁时开始形成硬组织,此时在X线片上可看到钙化的牙尖,有牙囊存在,此后,牙体硬组织和软组织不断形成,在12~16岁时牙冠发育完成,进入牙根发育期,牙齿开始向移动,在17~21岁时大部分位于龈黏膜下,开始临床萌出阶段,若萌出间隙不足或前倾角度较大则会发生智齿阻生。生长发育时间在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之间略有不同。牙萌出是指牙冠形成后向面方向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黏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过程。
冠形成期
冠颈形成期
根形成早期
根大部形成
根完全形成
牙萌出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对其萌出机制还不是十分确定,萌出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生物学行为:
牙槽骨的吸收
牙萌出的过程中,牙槽骨隐窝内存在广泛的骨改建,在方出现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而在发育中牙根周围的基底部区域则出现骨新生。牙槽骨吸收使恒牙胚方引导管增宽,从而能容纳牙冠通过,此过程在牙萌出中有重要意义,对于埋伏在牙槽骨中的未萌牙齿,萌出的关键是骨吸收形成萌出通道。另外,发育中的牙齿根尖部的新骨形成也是牙萌出的动力之一。
牙囊的作用
牙萌出时方的颌骨组织吸收形成萌出通道、根分叉区的骨形成、牙根生长以及基底部骨沉积将萌出中的牙齿移动到萌出通道上,这些行为均由牙囊调控,向、周围以及根尖部牙囊均发生变化。向部位的牙囊与口腔黏膜固有层相连,形成引导管,牙萌出时此处牙囊单核细胞增多,并接受釉上皮发出的信号,然后迁移至骨陷窝表面转化成破骨细胞并吸收牙槽骨形成牙萌出通道。随着牙齿的冠方移动,牙根随之生长来填充被动产生的空间,根尖部的牙囊组织为牙根形成提供必要的空间并引导牙根向正常方向生长,基底部牙槽骨的沉积也是牙萌出的动力之一;在牙根周围,牙囊组织形成牙周膜,其中占多数的成纤维细胞收缩可带动牙周膜纤维收缩,牵引牙齿向萌出方向移动,这种变化从牙进入口腔后开始发生。另外,牙囊还可以分泌调控因子,与星网状层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调控牙的萌出。
有学者认为恒牙胚在牙槽骨中处在一个流体静压力平衡系统中,乳牙受咬合力或正畸力后,平衡被打破,围绕恒牙胚的牙囊将受到的流体静压力转变为细胞内外基质的生物化学信号,产生一系列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改变,进而对牙齿萌出起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