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目前是一种患病率逐年增加且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疾病。肥胖人群的增加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肥胖和超重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肥胖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目前尚没有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各自的诊断标准,因此其患病率也不同。

评价肥胖的指标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m2),单位是(kg/m2),BMI简单易测量,不受性别影响,是目前临床上评价肥胖最常用的指标。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等,BMI不能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的程度。BMI虽然不是最精确的,但却是最实用的指标。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cm,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将测量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要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cm。

腰臀比值(waist to hip ratio,WHR):WHR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臀围是环绕臀部最突出点测出的身体水平周径。WHR是早期研究中预测肥胖的指标,但腰围更简单可靠,目前更倾向于用腰围取代腰臀比预测中心型肥胖。

超重和肥胖的判定标准

一般根据BMI、腰围或腰臀比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其临界值是人为制定的,主要依据流行病学中所测指标与健康危险的相关程度和由参照人群得到的统计数据。

BMI:由于种族和文化差异,亚洲成年人的体型和脂肪分布与白种人有所不同。1997年WHO发布了成年人BMI分级标准(表1),1999年又发表了《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表2),提出亚洲成年人的BMI分级标准,超重与肥胖的临界点分别为23kg/m2和25kg/m2

腰围:任何评价肥胖的方法都必须包括腰围测量,因为腰围减小时,即使体重无改变也可显著降低发病危险。WHO建议男性腰围>94cm (2.82尺),女性腰围>80cm(2.4尺)作为肥胖的标准。我国提出将男性>85cm和女性>80cm作为腹型肥胖的诊断分割点。腰围低于上述标准则不需要减肥,高于标准值可能会危害健康,BMI升高和向心性脂肪分布会导致腰围增大。

1997年WHO成年人BMI分级标准

1997年WHO成年人BMI分级标准

1999年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

1999年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

腰臀比:腰臀比也是测量腹部肥胖的指标。白种人男性WHR>1. 0,女性WHR>0. 85认为腹部脂肪堆积。腰围评价腹型肥胖较腰臀比更有效。

CT或MRI全身脂肪定量:是目前评估内脏脂肪组织较准确的方法,但不是常规检查手段。用第三腰椎和第四腰椎水平的CT或MRI扫描计算内脏的脂肪面积,面积>130cm2与代谢性疾病相关,<110cm2则无危害。临床上一般用腰围预测内脏脂肪含量。

另外还可用测量皮肤皱褶厚度及生物电阻抗等方法预测体内脂肪含量来评价肥胖。

肥胖的流行特征

一直以来,在全球肥胖症的流行情况上存在不均衡性,表现在性别、年龄、文化、社会经济状况、种族、历史等因素对流行病学资料的影响。

中国肥胖症患病率情况: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在我国11个省(市)一项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研究显示:超重率为21. 51%,肥胖率为2. 92%。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大城市高于小城市,富裕县高于贫困县,城镇高于农村;女性则以直辖市最高。从发展趋势看,肥胖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惊人。

其他国家肥胖症的发病情况:美国是目前肥胖问题最突出的国家。根据最近资料显示:美国总体超重率为64. 5%,肥胖率为30. 5%,其中男性超重率为67. 2%,肥胖率为27. 5%;女性超重率为61. 9%,肥胖率为33. 4%。2004年英国肥胖率男女分别为22. 4%和23. 2%,超重率分别为43. 9%和33. 9%,从1993~2004年,超重率变化不大,但肥胖率男女分别增加了9. 5%和6. 8%,同时BMI处于20~25kg/m2的人群男女分别下降了10. 6%和8. 5%。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