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性物质,难以归类到现有的任何一种精神药物中,我国《麻醉药品品种目录》规定大麻与大麻酯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则规定六氢大麻酚、四氢大麻酚(包括其同分异构体及其立体化学变体)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在国际上大麻又被归类为致幻剂。这是因为大麻的作用与剂量相关,且大麻中活性成分较多,在不同种类的大麻类毒品中含量各不相同,药理作用有差异。总之,大麻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还有致幻作用,作用特点与使用剂量、品种、产地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大麻产生的大多数精神效应要归因于Δ9-四氢大麻酚,但其中的大麻二酚( CBD)可改变四氢大麻酚的主观效应,强化镇静效果,大麻二酚还有松弛肌肉和抗精神病特性。不同品种的大麻中含有不同比例的THC与CBD,在南非的一些品种中根本没有发现大麻二酚,而在大多数用于生产大麻脂的大麻植株中,大麻二酚的含量很高,这些大麻品种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不同的栽培品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观效应。新鲜植株中找不到大麻酚( CBN),它是四氢大麻酚的降解产物,四氢大麻酚与大麻酚之间的比例是大麻样品老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

大麻控制急性、慢性疼痛有效,口服THC的镇痛强度与可待因相当,但在有效的剂量范围内有明显的副作用;大麻酚对实验动物鞘内给药的镇痛作用非常有效;大麻酚鞘内给药和系统给药能加强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幸的是大麻酚产生镇痛的剂量也引起诸如镇静、体温下降、木僵等行为效应。

大麻酚镇痛作用机制不明,近期研究证明Δ9-THC、anandamide、CB1受体激动剂CP-55490都能明显提高动物的痛阈,并且这种镇痛作用可被CB1受体拮抗剂Sk41716A拮抗。电刺激大鼠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引起的镇痛作用可被SR141716A阻断,皮下注射甲醛溶液引起的疼痛可引起PAG细胞外大麻酚样物质水平的提高,鞘内注射SR141716A也可增加疼痛敏感性,提示大麻酚引起的镇痛作用是通过CB1受体介导的,即CB1受体激活后可减轻疼痛,抑制则增强疼痛敏感性。基于上述观点,有学者提出利用CB1受体基因敲除的模型来模拟一种超敏疼痛的状态。然而,尽管对大麻酚镇痛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吸食大麻的临床研究中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学者提出大麻酚可作为癌症疼痛和术后剧痛的有效镇痛剂,而有的学者却发现大麻酚对于疼痛不仅无任何作用甚至还增强了疼痛的敏感性。这种矛盾现象的机制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不同人群对于大麻的敏感性和情绪有关。

由于阿片类药物和大麻酚有几种相似的病理学效应,如镇痛作用、躯体和精神依赖性等,近些年来对于两者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是否对急、慢性疼痛治疗具有意义。脑室和鞘内注射小剂量Δ9-THC或CP-55490可增强吗啡在大鼠热辐射刺激实验中产生甩尾反应的潜伏期和镇痛能力,同时这种作用可被CB1受体拮抗剂SR141716A、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所阻断,表明大麻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CB1受体或者是通过激活阿片受体而引起的。Ledent等人在CB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上发现,吗啡在热板实验中的镇痛作用和长期应用吗啡引起的药物依赖性与野生型小鼠有明显不同。总之,大麻酚引起的镇痛作用是直接激活CB1受体或者是通过其他一些机制激活CB1受体而起作用的,因此具有极大的临床潜在应用价值。

抗呕吐作用

THC常频繁用于治疗因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研究证明,THC对中度呕吐的化疗患者的抗呕吐作用超过安慰剂;研究指出THC与止吐药甲哌氯丙嗪有同等疗效; THC的一些类似物庚苯吡酮、左旋萘硫酚、nabitan可减轻化疗不可避免的恶心和呕吐。

美国FDA已批准将THC以非专有名称屈大麻酚( dronabinol)和商品名Marinol上市。临床试验也对口服屈大麻酚和吸大麻的效应进行了比较,发现大约35%的患者喜欢口服屈大麻酚,20%的患者喜欢吸大麻,其他的患者则拒绝用抗呕吐药;吸大麻烟的抗呕吐效应评价结果显示,25%的患者因不满意而退出试验,24%的患者非常有效,35%的患者中度有效,16%无效;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报告有镇静、口干、头晕的不良反应。

抗惊厥作用

20世纪40年代,5个智力低下的儿童用常规抗惊厥剂无法控制惊厥,而用大麻后有明显改善,由此激发了对大麻抗惊厥作用的研究兴趣。动物实验显示,THC有引发惊厥和抗惊厥双重作用,但尚未证明它在临床使用有效。

促进食欲作用

吸大麻最突出的作用之一是促进食欲,调查发现吸大麻与食量增加呈正相关。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批准了THC的医疗使用。来自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THC能改善食欲,轻度增加热量摄入和体重。由此,有学者认为THC可用于治疗与艾滋病有关的食欲下降和体重减低,并认为即使长期用THC治疗与厌食相关的体重下降的艾滋病患者也是安全的。

由于大麻有促进食欲的作用,故现在有人开始研究大麻受体抑制剂,试图通过抑制大麻受体用于减肥。在理论上也许可以这么认为,若抽大麻能使人感到饥饿,那么能阻断大麻引发饥饿感效应的合成物rimonabant,也许就是一种强效减肥药,但目前关于rimonabant的研究并不多。

近年来有人对吸食大麻导致的饥饿感进行了研究。在此之前,医师们认为大麻是以一种没有规律的方式影响大脑(像酒精影响大脑一样),而饥饿感则是无规律性效果之一。研究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大脑中控制人体最基本功能(如运动、记忆、感知和饥饿感)的部分——下视丘,为许多受体覆盖,而这些受体充当了大麻分子的载体。当大麻的化学成分进入受体时,大脑就获得一个信息:人体需要食物。受体会生成自己的类似大麻的成分,称作大麻化学物。医师现已知道,这种成分在使我们产生食欲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上述发现,研究人员找到一种被称为大麻受体抑制剂的人工合成物,这种抑制剂能关闭受体,防止大麻化学物附着受体而发送“我要吃”的讯息。

美国国家酒精中毒与酗酒研究院的神经生物学家乔治·昆诺斯2001年领导了一项针对大麻化学物和饮食习惯的动物研究,他说:“我们曾用一种基因培养的老鼠做实验,这种老鼠体内没有CB1受体。我们发现,正如预计的那样,饮食只被简单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比体内没有大麻受体的动物吃得多。这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种(除去大麻受体的)系统能部分减少食物摄入的增加。”昆诺斯的研究随后表明,对用“大麻受体抑制剂”抑制其受体功能的老鼠进行实验,产生的效果同本身没有大麻受体的老鼠的实验结果一样:两者的进食欲望都会下降。

心血管系统

吸大麻烟和注射THC者最明显的心血管效应是心动过速,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20%~50%,最高可达140~150次/分钟。使用大麻后几分钟到15分钟就可出现上述效应,可持续3小时。预先服用普萘洛尔可防止大麻引起的心动过速。

对THC效应产生耐受的年轻健康使用者,心血管功能的变化没有临床意义,一般只是心脏的轻度应激。对于原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个体而言,抽吸大麻可起到诱发或加重的作用,并可因感觉迟钝而影响其及时用药、及时就诊。

吸食大麻还可使眼结膜血管扩张、结膜充血,出现典型的“红眼睛”症状。大麻、THC及其合成的类似物还可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临床上可被用于治疗青光眼,但当前没有资料证实大麻或THC控制青光眼比其他药物更有效。血压的变化与体位有关,坐或卧床时血压升高,站立时血压下降。

呼吸系统

抽吸大麻对支气管尤其是大气管的扩张作用很明显,作用可持续约1小时。一次小量(大麻烟1支以下)抽吸可刺激肺通气,而剂量更大时,却产生相反的作用,通气量明显下降。但静注THC对支气管、肺通气的影响不明显。

长期大量吸大麻烟,呼吸道功能受到损害,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咳嗽、多痰、喘息等症状,并使原有的肺部疾病加重。长期滥用大麻烟,可损害气道内的上皮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功能。

长期使用大麻对健康的危害是暴露于大麻烟的部位易发生癌变。研究表明,THC能改变细胞的代谢及DNA合成,并有诱变作用,所以大麻是潜在的致突变物。其他研究也表明,吸大麻者呼吸道、肺组织的病理学异常较为严重,且常为肺癌的先兆。肺和上呼吸道是暴露大麻烟最多的部位,发生癌变的概率最高。

免疫系统

动物实验表明,大麻或THC几乎可损害免疫功能的每一个方面,可以抑制动物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降低抵抗细菌和病毒传染的能力;还有资料证实,大麻烟的非大麻酚成分可损伤肺泡的巨噬细胞功能——人体肺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有研究测量了长期吸大麻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均显示正常。到目前为止尚无吸用大麻易使人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结论性证据,而且以上数据也不能排除长期大量吸大麻烟者免疫功能受到小的损害的可能性。

实践表明,吸大麻者感染细菌和病毒的可能性大于非吸烟人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也高于非吸大麻烟者。

对生殖系统及后代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高剂量给予THC可破坏雌性动物的生殖功能,减低睾丸甾酮的分泌,减少精子生成,使精子的活动力、生存力下降;阻碍孕激素的分泌,破坏雌性动物的排卵周期。抽大麻可能会增加宫外孕的风险,《自然医学》的研究报告描述了小鼠的CB1受体如何调控肌肉收缩,而使胚胎在输卵管中移动。研究人员发现在缺乏CB1受体基因的怀孕小鼠中,胚胎无法通过输卵管进入子宫体,同样的状况也发生于受体被刺激的正常小鼠。目前还不知道在人类的情况中,CB1受体被刺激是不是也会导致宫外孕。这项研究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应避免长期使用大麻作为止痛或娱乐用途。

研究发现,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会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可能是与吸烟导致胎儿缺氧的机制相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几乎没有证据支持有关吸食大麻会导致染色体或遗传异常或者出生缺陷的观点。

如果母亲在妊娠期间吸食大麻,其后代会出现轻微但意义重大的认知损伤。产前使用大麻与儿童在6岁和10岁时出现过度亢奋、易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情况增加有关。此外,产前使用大麻还会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影响10岁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孩子在阅读、阅读理解和拼写方面会有不足,教师对孩子的表现整体评价较低。另外有研究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暴露于大麻酚会影响新生儿发育,导致新生儿认知能力损害,增加新生儿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如果母亲在妊娠之前或妊娠期间使用大麻,其后代罹患严重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要高出11倍,在妊娠期间吸食大麻的母亲所生出的孩子罹患横纹肌肉瘤和星细胞瘤的风险上升。

如果妊娠母亲定期使用大麻(每周使用3天或3天以上),婴儿出现独立的单纯性心脏隔膜缺陷的风险会增加。对年龄在13~16岁之间的跟踪研究指出,尚未出生就受到大麻影响的人在涉及视觉记忆、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工作中表现较差。

有一项研究认为青少年女性接触大麻或致后代对鸦片类药物成瘾。来自美国康明斯兽医院的研究者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其青少年时候长期使用大麻,则其以后所生的小孩存在更高风险的药物滥用。研究者研究了长期暴露于大麻中的青年雌性小鼠的继代影响,研究者用大麻酚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小鼠进行注射(一种和四氢大麻酚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持续暴露3天,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小鼠在其成熟之前都不再进行任何处理,研究者使用正常雌性小鼠的雄性后代小鼠作为研究对照,相比对照组,研究者们发现在青年期暴露于WIN-55,212-2的小鼠后代更易于选择含有吗啡的盒子,结果揭示这些小鼠更偏向于选择阿片类药物。该研究揭示了母体药物的使用,至少在怀孕之前使用可以影响后代的发育。

抑制肿瘤生长

科学家已经在老鼠身上证明,大麻中含有的一种活性物质可以对脑瘤有所改善。西班牙Complutense大学的科学家准确地演示了这一生化过程,大麻提取物是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所需的一种关键化学物质来实现疗效的。而且该研究小组首次通过人体实验证明,在患有最具威胁性的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的患者身上,大麻提取物阻止了该化学物质的形成。该研究小组在30只老鼠身上测试了Δ9-四氢大麻酚( THC)的效果,发现这种大麻提取物抑制了好几种基因的表达,而这几种基因与一种名为脉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化学物的生成有关,VEGF对于血管生成来说非常关键。大麻提取物显著降低了老鼠体内VEGF的活性,在两个人类脑瘤患者身上也显示了同样的效果。西班牙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药是通过提高一种名为神经酰胺的脂肪分子的活性来实现这一效果的。研究者说:“我们发现老鼠脑部的肿瘤变小了,还有一点苍白。”肿瘤的苍白表明其血供应缺乏,该药物在人类患者身上也有同样效果,不过“效果还是很初步的”。

虽然目前此项研究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大麻提取物阻止了血管生成,而一个肿瘤如果不能实现血管生成,它就不会再生长。要是我们一方面阻止其血管生成,另一方面想办法杀死肿瘤细胞,我们就能找到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方法。”

英国研究肿瘤的医学专家Richard Sullivan认为,这一研究为以肿瘤血供应为攻击目标的抗癌药物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的前驱化合物。他强调,由于目前其他科学家已经在研制一些VEGF抑制剂,故对大麻提取物应进行更详细、深入的研究。

致死毒性

迄今在世界医学文献中没有发现由于使用大麻导致中毒致死的病例。

动物研究表明,THC的半数致死量大大超过常用的药物和其他的滥用药物。人们发现,种系发生越高,致死剂量也随之增加,人类吸大麻烟很难达到致死剂量。这是大麻有别于其他滥用药物的地方。

以上事实使人将大麻误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无不良反应的药物。事实上,滥用大麻最大的问题是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导致使用者社会功能、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的衰退,而不是中毒死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