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每半心又分为心房和心室。左半心和右半心互不相通,但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在形态和结构方面,左半心和右半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心房的心耳和梳状肌以及心室的肉柱、乳头肌、腱索和瓣膜。下面按心脏内血流方向,分别叙述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形态结构。下面就先介绍一下右心房:
右心房(right atrium)位于右心室右后上方和左心房右前方,构成心脏的右侧面、胸肋面右上部和后面右侧部。右心房的后上部和后下部分别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相连。在右侧面,有纵行的界沟。右心耳(right auricle)呈三角形,突向左前上方,遮盖升主动脉根部的右侧面。右心房的前面和右侧面隔心包与胸膜和肺相邻,后面隔心包与右肺动脉和右肺上、下静脉相邻。右心耳内侧面与升主动脉相贴。房间隔的前端达升主动脉根部的后面,右心耳伸向左前上方,故房间隔仅占据右心房内侧壁的后半部,其前半部与主动脉窦的右窦和后窦以及右心室的流出道毗邻。主动脉窦动脉瘤向右心房穿破时,血液流人右心房。
右心房呈垂直的卵圆形,有上、下、前、后、内侧、外侧6壁,上、下、前壁分别被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右房室口所占据。内侧壁主要由房间隔构成。外侧壁有纵行的界嵴(crista terminalis),此嵴与右心房外面的界沟相对应,起自右心耳根部,沿上腔静脉口前方和右心房外侧壁下降,至下腔静脉口右侧。界嵴内有后结间束。右心房以界嵴分为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两部分。
腔静脉窦(sinus venarum cavarums)为右心房的后部,由胚胎时期的静脉窦发育而来。内面光滑,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固有心房(atnum proper)为右心房的前部,由原始心房发育而来。固有心房因有许多肌性隆起而凹凸不平。梳状肌(musculus pectinate)为平行的肌束,起自界嵴,向前外行至右心耳,在该处交织成网状的肌小梁。心功能障碍时,右心耳内的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固有心房的左前下方有右房室口(right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通向右房室。新生儿右房室口的周径约为3.5cm。成人男性的周径约为11.4cm,女性10.8cm,可通过3~4个指尖。右房室口为垂直位,并向右前下方倾斜,与矢状面成45°角。右房室口呈卵圆形。在标本上,自右心房向右心室观察,由于三尖瓣的附着,右房室口略呈三角形,分上缘、下缘和隔侧缘。
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由原始隔和继发隔发育而来。在房间隔下部和下腔静脉口左上方有一浅凹,称卵圆窝(fossa ovalis)。新生儿卵圆窝的上、下径约为0.8cm,成人男性1.6cm,女性1.8cm。成人前后径约为1.3cm。儿童卵圆窝面积约为1.4cm2,占房间隔总面积的31%。成人卵圆窝面积约为2.3cm2,占房间隔总面积的25%。卵同窝的前、后、上缘隆起称卵圆窝缘(border of oval fossa)。卵同窝和卵圆窝缘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在25%正常心脏,卵同窝上部与卵圆窝缘之间有一狭小缝隙,通向左心室。尽管卵网孔未被原发房间隔完全关闭,但不影响生理功能。卵圆窝缘前上方的隆起称主动脉隆凸(torus aorticus),该隆凸由主动脉右窦向右突出形成的约为71%,由主动脉右窦及左窦形成的为29%。主动脉隆凸是通过房间隔插人心导管的常用标志,也是主动脉后窦的定位标志。主动脉窦瘤或先天性主动脉窦瘘可经此处破人右心房。卵圆窝前缘和房间隔前缘之间的区域称前峡(anterior isthmus),两者后缘之间的区域称后峡(posterior isthmus)。房间隔前缘和三尖瓣附着缘之间的部分位于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
Todaro腱(tendon of Todaro)为条索状的致密结缔组织,起自下腔静脉瓣,穿经Eustachian嵴,在心内膜下斜向前上方,于冠状窦口和卵圆窝之间穿入房间隔,与右纤维三角相续。在手术过程中,可触摸到Todaro腱,向外牵拉下腔静脉瓣时更明显。在标本上,Todaro腱处的隆起不明显。儿童Todaro腱的出现率约为74%,成人约为85%。Todaro腱的直径约为1mm,小儿长约0.1cm,成人长约1.5cm。儿童的Todaro腱全部为腱性。成人Todaro腱的前上2/3部为腱性,后下1/3部可为肌性。Todaro腱具有牵拉和固定下腔静脉瓣和冠状窦口瓣的作用。在Todaro腱、冠状窦口前内缘和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triangle of Koch)。Koch三角的心内膜下有房室结,故在手术中勿用器械钳夹、心内吸引器触及和碰撞该部位,以免引起心律失常。
右心室收缩时,静脉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入右心房。右心室舒张时,右心房内的血液流人右心室。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jiepou/nwjg/141.html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洋地黄中毒。心电图特征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f波,大多数R-R间期2.34~2.60s,频率23~26次/mi
患者男性,21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心电图特征Ⅱa、b连续记录,窦性P-P间期0.54~0.66s,频率91~111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心电图特征MV1导联连续记录,显示窦性P-P间期1.30~1.41s,频率43~46次/min,P波形态多变,上行P波
单纯性心房梗死极其罕见,绝大部分是伴随着左心室梗死,右心房梗死比左心房梗死多见。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R段抬高或压低、P波呈M型或W
基本概念:钟氏现象又称为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是指各种早搏后尤其是房性早搏后第1个或若干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发生机制:
心房颤动时,偶尔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可见f波下传的QRS波群在部分导联发生尖端扭转现象,与体位、呼吸无关,其机制不详。
F波尖端方向围绕基线扭转,周而复始,如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不纯性心房扑动。
DDD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和心室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双腔感知、感知P波或(和)R波抑制或触发功能。DDD起搏器能根据自身节律频率和起
AAI起搏器的特点及适应证:AAI为心房起搏、心房感知、P波抑制型生理性按需起搏,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且无严重快速心律失常的病窦
病窦综合征安装AAI、DDD起搏器,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时,起搏器不能感知P'波,仍按原有的起搏频率发放脉冲,出现竞争性房性心律失常。若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