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因病史和临床表现两个方面:首先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的同时,应该具有长期患病的病史。临床表现为形神衰败,面容憔悴,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者,可呈进行性加重。同时,能够排除其他病证中的虚证。

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虚劳的证候虽繁,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现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列述其证治如下。

气虚

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头晕目眩,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苔淡白,脉细软弱。又依据五脏有所侧重,证治各有不同。

1. 肺气虚证主要为肺气亏虚、表虚不固所致。表现为咳喘无力,咳痰清稀,短气自汗,动则加重,语声低怯。采用补益肺气治法。代表方为补肺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2. 心气虚证主要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失所养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劳则尤甚,精神疲倦,自汗,动则诸症加重。采用益气养心治法。代表方为七福饮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阴补血;酸枣仁、远志、合欢宁心安神。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饮食少者,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3. 脾气虚证主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健、生化乏源所致。表现为食欲差,纳食少,腹胀,食后胀甚,消瘦,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采用健脾益气治法。代表方为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脘闷腹胀,食少,嗳气,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4. 肾气虚证主要由于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所致。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或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补肾益气治法。代表方为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人参、山药益气固肾;杜仲、山茱萸温补肾气;熟地、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多在治肝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血虚

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面、睑、唇、舌、指甲色淡白,头晕目花,肌肤枯燥,舌质淡苔白或少,脉细无力。因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以心、脾、肝的血虚多见。

1. 心血虚证主要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心神不守所致。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无力。以养血宁心为治法。代表方为养心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神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百合养心安神。

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可以加用归脾汤。

2. 肝血虚证由于肝血不足,机体失养所致。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胁痛,肢体麻木,面唇淡白,舌淡,脉细。采用补血养肝治法。代表方为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黄芪、党参、白术补气生血。

阴虚

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颧红赤,唇红,低烧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安,盗汗,口燥咽干,舌质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1. 肺阴虚证主要由肺阴亏虚,肺失滋润,清肃失司所致。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养阴润肺。代表方为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肺。

2. 心阴虚证主要由心阴亏损,心失濡养所致。症状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烦躁,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治疗采用滋阴养心之法。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3. 脾胃阴虚证因脾胃阴伤,失于濡养所致。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治以养阴和胃之法。代表方益胃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谷芽、鸡内金、玫瑰花醒脾健胃。

4. 肝阴虚证由于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上扰清空所致。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胁肋隐痛,面潮红。治法采用滋养肝阴。代表方补肝汤加减。常用药: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山茱萸、首乌滋养肝阴。

5. 肾阴虚证主要由于肾精不足,失于濡养所致。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两足痿弱,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颧红咽干,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可采用滋补肾阴之法。代表方为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鹿角胶温补肾气,助阳生阴。

阳虚

主要表现为面色晄白或晦暗,畏寒肢冷,或自汗,精神疲倦,气息微弱,或有水肿,下肢为甚,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苔淡白而润,脉细微、沉迟或虚大。

1. 心阳虚证病机为心阳虚衰,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所致。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自汗,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治以益气温阳之法。代表方为保元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生姜温通阳气。

2. 脾阳虚证因中阳亏虚,失于温运,运化失常所致。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纳少腹胀,形寒肢冷,神倦乏力,少言懒语,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或肢体水肿,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治法为温中健脾。代表方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干姜温中祛寒。

3. 肾阳虚证证机为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主要症状为腰背酸痛,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肢尤甚,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施以温补肾阳治法。代表方右归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气;熟地、山药、枸杞、当归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

为了便于辨证和治疗,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常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与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虚证的辨证,既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提纲挈领,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在病理情况下,往往相互影响,由一虚而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如气阴耗伤,肺肾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使证候趋于复杂,临证必须有机联系,方能灵活应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