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内经》对肺痨的临床特点有具体的记载,认为肺痨是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囷……肩髓内消。”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慢性消耗表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叙述了肺痨及其并发症,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汉•华佗《中藏经•传尸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肺痨的病因包括了外因与内因。外因为感染痨虫,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过劳、病后失调、营养不良等。病机主要为痨虫蚀肺,正虚是发病的基础。病理性质主要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发病部位主要在肺,久则可传脾肾,影响整体。具体表现为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不能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水肿、肢冷等重症。

一般而言,初起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终见阴阳两虚之候。

症见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声,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闭经,舌质光淡隐紫,苔黄而剥,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证机属于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宜采用滋阴补阳之法。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麦冬、生地、五味子滋养肺肾之阴;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培补阴精;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

肺痨的预后及转归与正气强弱、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密切相关。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全身虚弱症状明显。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