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H促进卵泡生长发育

当上一周期的黄体退化时,雌、孕激素显著减少,对下丘脑-垂体负反馈作用解除,FSH增高,促使卵泡开始生长和发育。通常每个月经周期有数个初级卵泡发育,但仅有1~2个卵泡发育成熟。优势卵泡的发育分为三期。

 优势卵泡与未成熟卵泡闭锁

优势卵泡与未成熟卵泡闭锁;注:DF:优势卵泡的发育;N:未成熟卵泡的闭锁

卵泡募集期

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激发募集;接着为卵泡选择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5~7天),从募集的一组卵泡中挑选细胞上促性腺激素受体数目与血中促性腺激素浓度相匹配者发育成熟。这时卵泡在FSH与LH作用下产生雌激素,同时产生抑制素。但卵泡期早期的血液中几乎测不到孕激素。最后是优势卵泡期(相当于月经第8~12天),颗粒细胞继续分裂增多。卵泡中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分别受FSH与LH的作用,合成雌激素。

卵泡发育成熟期

待优势卵泡发育成熟,其他FSH受体水平低的卵泡则未能结合足够量的FSH,颗粒细胞较少,芳香化酶不足,E2合成不足。

排卵期FSH分泌下降与LH突发性释放诱发排卵

在卵泡的生长过程中,FSH、雌激素和睾酮等特异性受体的表达出现明显改变。卵巢中只有颗粒细胞表达FSH受体,FSH受体的增加反映颗粒细胞数目增加(并非每个细胞的FSH受体都增加),颗粒细胞在次级卵泡期大约有1500个受体,此后维持不变。FSH在维持和调节卵泡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ER是调节颗粒细胞基因活动的重要因素,增加颗粒细胞腺苷环化酶系统对FSH的敏感性,刺激细胞增生,促进卵泡腔的形成,日后还和FSH协同促进LH受体的合成。颗粒细胞LH受体出现后,于排卵前开始分泌少量孕激素和17-羟孕酮。此时的孕激素可加强雌激素对垂体的正反馈。颗粒细胞中的雄激素受体(AR)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前列腺中AR相似,卵巢产生的雄激素特别是睾酮,常与卵巢颗粒细胞退行性变或卵泡闭锁有关。睾酮又是颗粒细胞经芳香化酶合成雌激素的底物。故卵巢产生的睾酮通过颗粒细胞中特异性AR对早期卵泡的生长起局部调节作用。

在囊状卵泡达最大体积时(排卵前),LH含量突然升高,FSH浓度相对稳定,雄激素、PRL则在较小的次级卵泡中浓度最高。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2~14天左右,即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的正反馈作用所引起的LH及FSH峰后16~24小时,垂体释放大量LH的持续时间很短暂,只能促使具有排卵条件的卵泡排卵。排卵时,卵泡液中胶原纤溶酶和蛋白水解酶被LH激活,消化卵泡壁,使卵泡壁变薄、破裂。前列腺素也参与此过程。排卵前,卵泡液前列腺素和雌激素达高峰。前列腺素可引起卵泡周围肌纤维收缩,促使卵泡排出。偶尔卵子未能排出,出现黄体化的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常发生于使用大剂量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消炎痛)的妇女中。因此,对未孕妇女在即将排卵时要避免使用前列腺素抑制剂。

LH峰即将出现之前,E2预先下降,可能是LH对LH受体的降调节及孕酮对E2合成的直接抑制。排卵时,FSH峰的作用是刺激纤维蛋白酶原活化和颗粒细胞LH受体的活性。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见下图。

 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后黄体萎缩伴雌激素/孕激素下降并引起月经来潮

排卵后第7~8天,黄体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达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使黄体期FSH和LH皆处于低水平。如未孕,在排卵后的9~10天,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下降,子宫内膜坏死脱落,月经来潮。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6天,当性激素下降到较低水平时,FSH开始上升,诱发另一批卵泡发育,第2个月经周期开始。黄体的寿命一般是14天左右,有关控制黄体寿命的机制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是雌激素使黄体合成PGF2对黄体有溶解作用。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939.html